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周健工:寻找中国“定律”

第一财经 2023-03-27 20:57:36 听新闻

作者:周健工    责编:任绍敏

经过几十年的学习、模仿、追赶、换道超车,中国企业在产品的丰富多样性的创新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目前缺乏的仍然是全球有影响力的品牌、开风气之先的产品与技术。

我在2017年写了一篇文章《迎接中国管理时代》,为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中的一季出书作序。该访谈是一个企业管理的研究项目。自2014年起,第一财经联合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历时8年,深入访问了近50位中国领军企业家,并先后制作播出了七季共50期电视专题片。

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产业与技术向中国的大规模转移中,也伴随着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的转移,中国企业以美国和日本为师;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与主要的技术创新国,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将进入超越模仿美国和日本的阶段。

6年过去了,我想接续之前所写的那篇文章,说说自己对当下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思考。

最近有位在德国企业工作的朋友,向我讲了一件事。这家位于长三角的企业,主要业务之一是为中国汽车企业配套。最近一家中国客户要求打通供应商的零配件的数据,进行更加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但这家企业一时无法满足中国企业的要求。一个原因是出于Know-how的顾虑;另外一个原因,是这家德国企业数字化相对滞后。

另外一个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故事。特斯拉的上海工厂,是全球各工厂中生产效率最高的,以至于其中国区的CEO,已经被任命到全球总部,负责提升其美国工厂的产能,并管理全球供应链和市场。无独有偶,通用上汽五菱也把其在中国柳州的生产制造经验,反向输出到美国通用在新兴市场的扩展。

去年以来,中国汽车出口增长迅猛,已经超过了德国,今年能否超过日本广受关注,但中国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应该只是时间问题。如果说全球汽车行业目前可见的终局,是电动车全面取代燃油车,那么中国似乎已经“赢麻了”。

现代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在汽车行业里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从福特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到特斯拉的生产方式,背后是汽车产业的百年变迁与百年变局。中国能产生“比亚迪生产方式”吗?

6年来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

如果说我想寻找过去6年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最大的变化,那还是应该着眼于实践,而不是理论。管理的理论总是落后于实践,在中国尤其如此。而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

首先,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性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功能的方方面面,在工具、系统、方法等方面已经基本上与国际同步,在国内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的能力也有大幅度提升。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在沿海发达地区,经过激烈的竞争顽强存活下来的企业,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明显攀升,形成了竞合关系密切的产业集群,许多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对外投资中能输出中国的管理方法。

其次,中国企业管理的数字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果说管理是一种服务的话,企业服务软件无处不在,企业内部与对外的经营管理的许多功能、流程,已经基本数字化、软件化。随着近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几乎所有的企业服务软件都要AI化,也必将对企业管理,包括内外部的协同,甚至企业组织方式带来重大影响。

中国企业管理的数字化,已经超过了欧洲和日本,与美国相比,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国围绕电商、社交和短视频类的工具非常发达,创新速度快于美国。如中国餐饮行业特别发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餐饮行业的数字化程度非常高,尤其是经历过三年疫情的苦难与洗礼,正以更高水平的数字化推动消费。中国围绕电商的管理,包括供应链与物流配送,效率世界领先。短视频类、游戏类的管理与技术工具的用户也遍布全球。这里结果与效率就是管理,不需要理论。

再次,在一些行业中,中国不仅是全球供应链中心,而且中国企业开始反向欧美输出管理方法与生产方式。比如,美国商学院的研究发现,在制造业领域,中国企业的执行力明显高于美国。为解决重要或急迫的问题,中国企业往往能迅速组成业务单元,并且很快实现产品交付。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比较了日本、英国与美国的企业管理特点,认为坚持流程与灵活性的统一方面美国胜出,而华为在学习IBM的研发流程管理后,在以年度或更长的时间单位内追求确定性的同时,也开始借鉴美国硅谷一些公司,如谷歌对不确定的新技术进行探索。中国的一些新能源产品的技术与生产方式,如光伏、动力电池等,在输出海外。如果中国企业的管理与生产方式能向发达国家输出,则向新兴市场的投资,也将会带去性价比优越的技术与管理。

最后,中国民营企业在探索企业组织管理方式变革、采纳新技术方面,更加积极。中国许多企业,无论大小,都保持了旺盛的学习能力,在吸取先进理论与经典思想的同时,更加重视方法,重视把已经确定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迅速落地和规模化,建立起可执行的思维、流程与工具体系。在这个层面,活跃着一大批管理咨询公司、培训公司等,其重要的作用,就是把中国成功企业的实践总结为方法,其中较有影响的当数华为、阿里巴巴等,也有系统性的管理创新,如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等等,往往能启发一些企业解决现实问题。

期待中国“定律”的提出

中国企业有丰富的经营管理实践,也在涌现无数的创新。中国的企业依托国内大市场和开放的全球市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中国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正在向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智能化的挑战。从单个企业以至行业来说,出现了很有效的企业管理实践和经验总结。中国企业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市场的成功经验,无疑让中国企业越来越自信。但能否形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专业与科学的研究。

中国管理研究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对产业数据的深入挖掘。美国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关于“颠覆式创新”理论的研究,建立在他对美国存驱动器产业多年数据的充分掌握的基础之上,发现了那些大企业为何只能渐进式创新,而且渐进式的创新做得越好,越有可能被那些提供了低价产品的初创公司颠覆。他的这一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被验证,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的时代,产生了非常强大的解释力。中国不乏有人提出管理的理论,但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验证。

美国的工业与技术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定律”,拥有很强的预测力和解释力。如莱特定律,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飞机制造,用来预测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甚至到今天还被用来预测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梅特卡夫(祝贺他刚获得图灵奖)定律,用来估算网络的价值;更不用说摩尔定律,成为整个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的“金科玉律”。还有各种曲线和理论,如技术成熟度曲线、技术增长S曲线、奇点理论,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定律并非自然规律,而是对工业与技术创新的实践总结,一经提出,显示出自我实现力量,曲线能延伸几十年甚至近百年。摩尔定律的发现者摩尔近日去世,他提出的摩尔定律,主导了半导体行业68年的发展节奏,也是信息革命中最重要的科技管理思想遗产。

这一传统延续到今天。人工智能时代,英伟达CEO黄仁勋提出了“黄氏定律”:AI芯片的推理性能每年翻一倍;OpenAI也提出了“新版摩尔定律”:宇宙智能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

经过几十年的学习、模仿、追赶、换道超车,中国企业在产品的丰富多样性的创新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目前缺乏的仍然是全球有影响力的品牌、开风气之先的产品与技术。而从企业丰富的实践中深入挖掘数据,科学探索技术与创新的规律,预示出技术成熟的轨迹,在产业的新发展中能鼓励长期主义的导向。

这次,我期待再过几年,看到来自中国“定律”的提出。

(作者系未尽研究创办人、第一财经原CEO)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