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制造业PMI高位回落至51.9%,超半数企业反映需求不足

第一财经 2023-03-31 11:03:11

作者:祝嫣然    责编:计亚

3月份PMI中订单类指数均出现回落,反映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超过55%。

受上月高基数等因素影响,3月制造业PMI有所回落,但景气水平仍为近两年次高点。

国家统计局3月31日发布的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9%,低于上月0.7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8.2%和57.0%,高于上月1.9和0.6个百分点。三大指数连续三个月位于扩张区间,我国经济发展仍在企稳回升之中。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表示,3月份制造业PMI指数小幅回落,但仍在荣枯线之上,表明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但步伐略有放缓。当前需特别注意需求收缩问题。3月份PMI中订单类指数均出现回落,反映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超过55%。

张立群认为,需求收缩对企业信心恢复、生产恢复已成为主要制约。要着力加强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显著提振投资,扩大消费。依靠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加快回暖,显著增强企业信心,带动企业生产全面活跃。

新出口订单指数降幅较大

从分项指数看,多数都在50%以上;同时普遍出现不同程度回落。

从生产端看,3月份生产指数为54.6%,虽较上月下降2.1个百分点,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为2021年以来的次高点。分行业来看,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生产恢复性增长势头尤为突出,生产指数均高于55%;高技术制造业和基础原材料行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生产指数均高于52%。在生产稳定恢复的同时,企业出货也比较顺畅,企业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9.5%,较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

从需求端来看,3月份随着经济活动逐渐回归正常,制造业市场需求继续释放,新订单指数为53.6%,虽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且连续3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

其中,新动能和消费品制造业市场需求回升尤为突出,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较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5.9%和54.3%,较上月上升0.5个和3.1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活跃度上升,消费品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53.1%,较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基础原材料行业需求保持扩张势头,新订单指数虽较上月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但仍保持在52%以上的扩张区间。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上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出口恢复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新出口订单指数2月份短暂回升,3月份又再次下降至50.4%,降幅2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文韬表示,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仍高于50%,其中出口增速下行是导致企业感受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分行业来看,出口下滑主要集中于高技术制造业和基础原材料行业。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化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内需潜力,对冲外贸增速放缓压力。同时继续落实稳外贸政策,促进国际循环稳定运行,确保出口数量稳中有增,结构持续改善。

企业成本趋于下降

分企业类型看,不同规模企业均有较好表现。大型企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继续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发展基石作用。大型企业PMI为53.6%,较上月小幅下降0.1个百分点,仍保持在较好水平,连续3个月保持在52%以上。

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经营活动也保持稳中有增势头。中型企业PMI和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0.3%和50.4%,虽较上月有所下降,但都连续2个月保持在50%以上。3月份大中小企业经营活动均保持增长,显示市场主体活力继续释放。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近期我国经济保持恢复势头,企业信心稳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5%,持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从行业看,调查的全部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连续两个月位于景气区间,其中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专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相关企业对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3月份随着交通物流进一步顺畅,供应链全线恢复,制造业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均有下降。购进价格指数为50.9%,较上月下降3.5个百分点。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为47.1%,较上月下降2.2个百分点;反映物流成本高的企业比重为29.4%,较上月下降2.9个百分点,且连续4个月下降。

社会面流动性全面恢复后,劳动力供给充足,相关成本也有所下降。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劳动力供应不足和劳动力成本高的企业比重分别为7.5%和31.1%,较上月下降1.9个和1.3个百分点。企业资金压力也有缓解,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较上月有所下降。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