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但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空间的压力和威胁依然存在,局部地区生态系统质量功能问题突出。
在生态环境部今天(27日)上午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介绍,近年来,国家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修复监督,持续推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重点问题数量和面积实现“双下降”,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
他介绍,生态环境部已印发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规范和指导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印发了《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印发了《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技术指南(试行)》,还联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持续推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第一财经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生态环境部此前联合中科院开展了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调查评估表明,全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
王志斌同时表示,当前,我国生态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局部地区生态系统质量功能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破坏问题依然时有发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空间的压力和威胁依然存在。
他举例说,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监管能力和监管任务还不匹配、有些地方保护和开发的矛盾还很突出、有些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到位。
王志斌透露,生态环境部将会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做好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强监督。逐步实现对所有类型自然保护地“绿盾”强化监督和保护成效评估,紧盯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等重点区域,加强监管。
我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总量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中国核电机组已安全运行600多堆年,在建机组质量整体受控
下一步,最主要的是要把这项制度建设、完善好,进一步强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进一步加强第三方机构的管理。
正在征求意见的相关导则,出台后将对环评、勘察设计、交通规划、交通道路工程等都产生影响
要聚焦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碳捕集利用封存、新污染物治理等关键领域强化原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