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但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空间的压力和威胁依然存在,局部地区生态系统质量功能问题突出。
在生态环境部今天(27日)上午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介绍,近年来,国家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修复监督,持续推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重点问题数量和面积实现“双下降”,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
他介绍,生态环境部已印发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规范和指导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印发了《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印发了《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技术指南(试行)》,还联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持续推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第一财经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生态环境部此前联合中科院开展了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调查评估表明,全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
王志斌同时表示,当前,我国生态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局部地区生态系统质量功能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破坏问题依然时有发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空间的压力和威胁依然存在。
他举例说,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监管能力和监管任务还不匹配、有些地方保护和开发的矛盾还很突出、有些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到位。
王志斌透露,生态环境部将会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做好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强监督。逐步实现对所有类型自然保护地“绿盾”强化监督和保护成效评估,紧盯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等重点区域,加强监管。
先行择优发布一批社会期待高、技术争议小、数据质量有保障、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的项目方法学,在市场实现稳起步、稳运行后,逐步扩大自愿减排市场支持领域,强化市场功能。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将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一湾一策”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当前,青藏高原仍然面临极端气候增多、冰川退缩、冻土消融、生物多样性退化等挑战,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
总的来看海洋环境当中氮磷污染来源是比较广泛和复杂的,陆海压力叠加,陆海统筹、区域协同治理的要求高,治理难度大、成本高。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出并不等于直接构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屏障,仍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格局和生态向效益转化的崭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