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退役光伏材料回收利用遇难题,政策、标准、技术都有障碍

第一财经 2023-05-04 10:54:00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胥会云

随着光伏大规模应用,光伏组件“退役潮”即将到来。

行走在大江南北,只需稍加留意就会看到屋顶上、田野里处处布设的太阳能充电板等光伏组件。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

但光伏组件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一般为25年至30年。中国首次大规模投产的光伏至今已有十余年。随着光伏大规模应用,光伏组件“退役潮”也将到来。

退役光伏材料向何处去?如何回收利用?如何保证收益?这已经成为产业界高度关注的话题。

“报废潮”何时到来?

在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等日前举办的第十四期“绿金汇”沙龙上,有关方面公布了一组数据:

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国光伏新增并网3366万千瓦,同比增长154.8%,其中集中式光伏发电1553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1813万千瓦。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25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2.49亿千瓦,分布式光伏1.76亿千瓦。

在全球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的背景下,退役和废旧光伏组件的回收利用正在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爆发期。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预测,从2025年起,中国开始产生大批量的退役光伏组件,到2030年,报废光伏组件将达到170万吨左右。

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太阳能领域技术总监钟大龙介绍,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很多企业已在考虑把未到25年寿命的光伏设备也淘汰下来,以更换更高效的组件。

“在2060年前,我国光伏组件报废量预计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沙龙上,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副秘书长刘莉敏表示,退役光伏组件回收与循环利用作为光伏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是构造光伏产业闭环绿色产业链的最终保障,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考虑到优化更换等因素,中国光伏‘报废潮’会比国际能源署预测的时间更早到来。”刘莉敏说。

处理技术能否跟上?

专家们介绍,目前退役光伏组件在报废处置过程中,通常是按照一般的固废进行处置,面临着顶层规划设计不足、回收获取难、跨地区流动难、回收企业技术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退役光伏组件回收市场商业化面临挑战。

刘莉敏介绍,梯次利用是目前光伏组件退役后的主要流向。修复也通常很简单,例如电缆的更换、旁路二极管、接线盒、背板等相关的修复可以在现场完成,而更换电池片需要在专业车间中进行操作。

某地一家大企业的屋顶上布满了太阳能充电板。摄影/章轲

刘莉敏说,做光伏组件报废处理有两大路线,一个是物理法,一个是化学法。产业化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界限,通常是在某个工序、某个环节物理法或者化学法更有优势,将来的技术路线一定是综合应用的。

钟大龙介绍,硅材本身无法再利用,不能再做多晶硅、单晶硅。按照传统的方法,光伏组件的铝框架、玻璃背板可以再利用。

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综合业务部主任侯贵光介绍,目前退役光伏组件在报废处置过程中,技术、标准、管理政策方面空白较多。对于报废光伏组件涉及的混合物和相关元素排放问题没有专门的规定。拆解过程中,对环境风险管控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有相关成熟的标准出台。

“经济性方面,当前回收一块标准尺寸的光伏组件总收益是56元,但是成本是75元,回收一块赔19元。”刘莉敏说。

侯贵光也表示,废旧家电回收方面实行的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光伏领域是否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以及如何落实值得思考。如果报废产品经济价值是负的,进行处理就需要额外的投入。

建立光伏回收网络

钟大龙反映,目前退役光伏组件在报废处置中,顶层规划设计存在不足,现有相关政策并不适用于废旧光伏组件的回收利用。他说,废旧光伏组件的源头获取也存在一定困难。此外,目前很多政策限制固废跨地区的流动。

沙龙上,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执行秘书长李丹表示,中国在光伏产业是绝对龙头,在全球低碳领域,中国如何起到引领性作用,是否能提出更好的梯次利用原则,在生产环节中如何减少碳排放,满足全球能源辅助经济的作用,这些都有待研究。

刘莉敏建议,把光伏回收纳入资源回收利用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来,“目前有很多机构在开展标准研究,包括光伏的回收标准体系,责任主体,生产责任制延伸制等。”刘莉敏说。

“要多调研,听取国际上对组件企业的建议以及从事一线生产的企业意见,对退役潮有清晰的认知。”刘莉敏认为,当前应提升光伏组件回收的可溯源性,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光伏回收网络,用“互联网+”助力光伏回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和技术路线。

侯贵光也表示,制定标准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标准体系需要注重包容性,不能只依托一种技术制定一种标准。要密切关注技术发展,政策跟随其发展随时更新迭代。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