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发现前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张旭院士:用脑科学研究推开人工智能产业的大门︱构建“上海大脑”

2023-05-06 20:04:16

责编:陈晨

2022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要实施六大计划,发展5大方向16个重点领域。本季《“士”说“新”语》邀请来自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的院士,为我们带来新技术、新理念、新方向的主题演讲,并和来自产学研用等不同领域的城市助力团嘉宾一起,共同从科学前沿、产业落地、科技转化、企业创新等多个维度,来探讨创新发展的方向,激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内生动力,助力建设世界级产业创新高地。作为节目栏目组编导,将会在每期节目播出后为大家奉上编者手札,从制作者的角度带您了解节目更多的故事。
张旭院士谈未来智能《脑科学 打开人工智能产业的金钥匙》节目导视

在上海,有一个颇具前瞻性的原创项目“上海脑-智工程”。这个项目于2014年启动,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是项目负责人。他说,希望搭建一个开放的体系,利用好各类资源、进行开拓性的实践,进而在脑科学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开发上,真正起到引领作用。张旭,也是《士说新语·院士谈未来》第二集的主角。他说,研究人类大脑,就是掌握了一把打开人工智能产业的金钥匙。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弗·米德首次提出了类脑智能的概念。受大脑神经运行机制和认知行为机制的启发,人类可以通过计算建模,在软硬件的协同下,实现机器智能,这是发展人工通用智能的计算基石。那么,我国对类脑智能的发展进展到了什么程度?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呢?张旭表示,人工智能的大脑和人类的大脑,两者间的神经环路以及信息传递的原理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比如在人类大脑的认知过程中,有感觉、学习记忆,想象力和语言。而在人工大脑中,有类似触觉的信号接收、传递、编码存储,这些更像计算机的信息传递系统以及分析系统。”所以,在推进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如何把生物的神经元与人工的“神经元”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信息系统,是关键。

由此,引出了下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了解大脑、如何解析大脑”。张旭表示,“这就需要创新性的工具,能够实时、快速观察到人脑结构,及其对外周刺激的反应”,也就是人脑功能检测技术。影像学的技术、脑机接口的突破、以及构建脑联接图谱都成为了研究人脑的工具。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基于人才。张旭说,“我们最需要的是跨学科的融合”、“学科交叉型人才太缺了”。就拿人工神经元来举例,“它是类脑科学原理、神经科学原理、计算机技术、类脑智能算法等各方面融合研发的产物。需要脑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等信息技术的设计人员、芯片设计人员共同努力。”张旭表示:“我最担心的,就是大家各自为政,企图以一己之力解决各种难题”,脑科学的研究是一个人类共同的课题,必须要有一个开放、合作、包容的体系。只有这样,脑科学才能渗透到各个行业,进行更广阔、更深度、更有前景的交叉融合。

其实,2014年脑-智工程刚启动的时候,没有人能联想到脑神经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而如今,发展路径变得清晰起来。作为一个长期重点发展领域,“脑科学”在“十四五”规划中被列为国家战略性前沿科技与研究方向。而在上海,“脑智能产业”已经被明确为重点打造的未来产业之一,正在实施的脑图谱大科学项目也进展顺利。这个项目是全球性的脑科学合作项目,张旭表示,“按照规划,力争在2025年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猕猴的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绘制。”未来15年内,我国的脑认知基础研究、类脑研究和脑重大疾病研究,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海脑-智工程也将形成三大集群——国际知名度的人脑认知研究机构集群、国际引领性的脑智技术研发中心集群、全球竞争力的脑智科技创新企业集群。上海将借此打造以人脑数据、影像、感认知技术为基础的智能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具有人类智慧并能提供全球服务能力的“上海大脑”。

2023年4月29日起,每周六晚9点,锁定第一财经,收看《士说新语》第二季 ——“院士谈未来”。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