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成都2021世界大运会

7月6日,在一声清脆的哨响中,“青春飞扬·靓起来”迎大运校园韵律操展演活动暨第三届成都市青少年(学生)运动会健美(啦啦)韵律操比赛颁奖典礼拉开帷幕。

该展演活动由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体育局、共青团成都市委员会共同主办。来自全市23个区(市)县的健美(啦啦)韵律操获奖队伍代表,在舞台上的大屏幕内外共同上演“千人共舞”。他们不仅现场带来了代表着全市最高水平的校园韵律操展演,还为全场观众献上了一场体育加艺术的双重盛宴,展现成都青少年的青春活力,营造喜迎大运盛会的热烈氛围。
大屏内外“千人共舞”
全市青少年舞动青春喜迎大运
展演活动分为“大运之约·我在成都等你”“青春之舞·在烟火中飞扬”“城市之翼·成都成就梦想”三大篇章。对应三大篇章的活动内容,现场进行了第三届成都市青少年(学生)运动会健美(啦啦)韵律操比赛团体一、二、三等奖的颁奖。

除了现场展演,舞台大屏内呈现的23个区(市)县紧密联动的“千人快闪”系列活动也同样精彩,并与现场活动形成内外呼应,全方位展示出了成都的城市之美、运动之美,以及成都青少年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屏幕内,东安湖体育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都江堰鱼嘴分水堤、新都区香城体育中心、高新区双子塔、成都城市音乐厅、IFS国金中心、金牛区凤凰山体育公园、双流体育中心……同学们在一个个地标前热情洋溢地踏着动感的节拍,跳起青春的舞步。

在展演活动正式举行之前,全市23个区(市)县的数十支校园韵律操代表队伍,已经分别去到了成都大运会场馆地标和城市地标,开展喜迎大运韵律操“千人快闪”活动,并最终形成《Welcome to Chengdu》和《锦城少年行》两支公益MV,助力成都大运会的宣传。
“万千学生律动青春”
全市210余万中小学生“动起来”
为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重要安排部署,统筹推进办赛、营城、兴业、惠民,各市级相关部门从2023年3月开始,在全市持续深入实施了“乐动蓉城”专项行动,以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当好东道主,办好大运会,共建幸福城”的主人翁意识。其中,在教育系统,成都市教育局开展了“万千学生律动青春,追梦启航向未来”系列活动,主要包含四项内容:“动起来”“练起来”“赛起来”“靓起来”。

在“动起来”活动中,从今年3月开始,全市210余万中小学师生就已积极行动起来,各校结合已有的校园韵律操套路动作,利用体育课、大课间、体育锻炼等校内体育活动时间,开展了各具特色、青春洋溢的校园韵律操活动,让全市中小学生首先动起来。

同时,成都市教育局向全市中小学推送了《Welcome to Chengdu》和《锦城少年行》大运韵律操示范套路视频,各校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统一套路动作或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创编,来增强韵律操展示的感染力和形式感,让全市中小学生在“动起来”的基础上“练起来”
3月至5月,全市开展了市、区、校三级韵律操比赛,让23个区(市)县、212支队伍、近3200名运动员在市级比赛中“赛起来”,市、区、校三级参赛人数达10余万人次。“赛起来”在校园韵律操全员普及的基础上,给予有特长的孩子以更高的展示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大运会相关活动不仅走进了百千成都校园,也走进了百万成都家庭。在以韵律操为切口的系列活动之外,为了进一步营造城市大运氛围,引导广大青少年和市民家庭当好大运东道主,成都教育系统还开展了“大运英语进百万家庭”系列活动。各区(市)县、学校积极组织、广泛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40余所学校,35万余名师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2025中国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倡导活动”活动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中国气象学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主办,中国天气网承办。北京站活动由中国天气网、北京市气象学会与第一财经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承办。通过一系列寓教于乐的环节,青少年们系统了解了气候变化的科学规律与现实挑战,并通过实践行动点亮了属于自己的“气候担当”,迈出了守护地球的第一步。
“2025中国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倡导活动”活动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中国气象学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主办,中国天气网承办。上海站的活动由上海市气象学会与第一财经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承办,近百名青少年和家长通过专家课堂与手工实践,深入理解气候变化,亲手制作气象主题冰箱贴,迈出成为“敢作气候担当”的第一步。
7月18日上午,由上海市委网信办、普陀区委网信委共同主办的2025年上海市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成果交流活动在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卡尔·马尔奇指出,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影响注意力、情绪和记忆,并改变我们的交流方式。
过去4年,陈瑜深度访谈了150多名全国各地的学生。一些现在休学在家,或者曾经有过休学经历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生,向她倾诉了厌学休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