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科创Z世代》第二位Z世代的故事。
李建国,1992年出生,邦邦机器人CEO
邦邦聚焦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群体,专注康复机器人、辅助出行机器人两大产品线。
走进李建国的办公室,一尊金色的齐天大圣雕像非常醒目。猴,是李建国的生肖,1992年出生的他本科毕业后就直接创业了,没有一天职场工作的经历,没有任何管理企业的经验,就这么大胆地上路了。创业八年,他的康复机器人和辅助出行机器人产品覆盖了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估值过亿。办公桌对面的孙悟空仿佛在时刻提醒着李建国,如果你相信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就不要犹豫,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就一定是对的。
李建国
科创Z世代第2位嘉宾
邦邦机器人CEO
精神图腾下的心灵成长
虽然身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当年高考的理科裸分状元,李建国也并不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少年,最多只是脑子比较灵活罢了。他从小就坐不住板凳,用他自己的话说,能多玩一会绝不多学一会,能偷懒一会绝不认真一会,但是这个聪明机灵的毛躁少年在大学四年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011年7月李建国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这是哈工大最早成立的两个系科之一。在这个中国高校自动化专业的发源地,李建国加入了很多竞技型智能车队的社团,也开始尝试参加很多机器人的比赛,自己亲手做了很多功能性的机器人,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无疑为日后的创业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但是,在李建国看来,这些并不是他能成为今天的自己最重要的原因,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他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是大学里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些传奇般的故事。
李建国(左一)和他的同学
从他踏入学校的那一天开始,在一校区红楼门口的大树下,就有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师在发各种考研的资料。他叫刘振北,是哈工大能源学院的一位教授。后来李建国才从学长们的口中得知,刘老师从退休那一年开始,就在这棵大树下义务地为学生讲解有关考研的各种事情,并免费地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发给有需要的学生,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过。刘老师收集的考研资料不仅涵盖他本人从事的能源专业,也涵盖了哈工大几乎所有专业的复习资料。一开始刘老师是骑着自行车来发资料,后来因为中风,刘老师就坐着轮椅来发资料。在哈工大的90周年校庆庆典上,刘振北老师和众多的院士、政府官员、企业家一起登上舞台,当他的轮椅出现时,台下的学生们几乎全体起立鼓掌,他得到的掌声超过了在场的所有人。
树下老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刘振北
就在李建国读书期间,“树下老人”刘振北老师去世了,那几个月里哈工大几乎所有的树上都系满了祝福和怀念的丝带,那是他青春岁月心灵成长的精神图腾,永远地改变了他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用“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激励自己创业后的每一次成功和失败,李建国在大学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奇门遁甲中的以始为终
说起在众多的机器人细分领域,为什么他偏偏选中了康复机器人入局,李建国给我们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就在他读书期间,他的堂哥因为事故高位截瘫,瞬间一个家庭垮了,他的大姨因为要照顾堂哥也放弃了工作。而因为瘫痪长期卧床,堂哥的身上长了褥疮,不但要每天清创,最后更是剜掉了拳头大小的伤口,深可见骨,直到最后因为败血症去世,堂哥的生活都无比痛苦。这件事给了他极大的触动,他萌生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念头,为什么不能做一款机器人产品来帮助这类人群,让他们能够生活自理,摆脱对他人的依赖,过得更有尊严和价值呢?从这个念头诞生的一刹那直到今天,李建国始终都在做这一件事,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人群站起来,走出去,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个愿景的开始,也成了他创业的终极目标。
李建国(右二)和他创业初期的小伙伴们
但是,创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李建国和他的七个创始合伙人仿佛进入了奇门遁甲的迷局,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李建国一直在问自己一个同样的问题,我离目标更近了吗?
和很多科技创业企业一样,邦邦机器人成立后,大家开始痴迷技术,都想做一些特别智能化的产品,甚至那时的产品智能化程度和技术的深度比现在呈现出来的这些C端的产品还要更炫,但是它的适用性远远不及现在。这种对技术的过度追求是不是反而阻碍了快速接近那个最终目标的进程?在创业之初,邦邦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针对B端市场的,产品被卖到医院,再从医院进行销售,卖给具体使用的患者。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李建国发现全国康复医院一共就两千多家,这个体量其实很小,真正在医院里能得到帮助的人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患者是在家里维持着艰难的生活。不仅如此,他还发现这种商业路径实现起来很漫长,环节非常多,跟自己想快速地让更多用户能体验到产品带来的便利的初衷距离很远。
2018年,在完成了一轮融资后,李建国主导整个团队将邦邦从一个完全做B端的康复机型的公司,向C端做辅助出行赛道转型,把产品的安全性、智能化和适用性大幅地加强,把产品的性价比大幅地提升,让一切都重新开始,继续向自己最初那个纯粹的目标迈进。
李建国和他的第一代下肢辅助出行机器人
这一次的转型,是李建国创业以来经历的最巨大的波折,很多擅长B端产品的同事对新的改变无法适应,从营销的负责人、财务的负责人到人力的负责人、研发的负责人,在调整的过程中都离开了团队,邦邦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震荡。直到今天,提起当时的情景,李建国还非常唏嘘。但是,做真正有用的、能让下肢功能障碍人群站起来、走出去的机器人产品,能更快更好地服务这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个以始为终的坚定信念就如同能走出奇门遁甲的武林秘籍,让李建国在面对创业路上的各种困难时都显得超出年龄的从容。他说,这就是“相信的力量”。当你执着地认定一件事一定能成功,那么到某一个点的时候一定会找到相应的路径。而他,无疑就是整个团队里最坚定的那个人。
“独行快,众行远”的百年梦想
和水大鱼大的前辈创业者不同,九零后、Z世代的年轻人创业领域开始变得非常精细和聚焦,他们在一个很细分的领域里发掘着特别深的专长。在李建国看来,企业扎得足够深带来的最显著的结果,就是会形成一种自迭代的状态,企业不停地创新,不停地迭代。而同样是因为在细分领域的深扎深打,大家不再是机会主义者,不是因为某个行业大或者市场规模在爆发就蜂拥而上,Z世代的创业者们可能会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企业家都耐得住寂寞,他们更注重精益化管理,更关注一个企业如何从很小规模的时候开始慢慢达到最高效的运转,更追求长期的利益和长期的价值。所以,他们这一代的创业者心之所向都是去做一家基业长青的企业。而当每一个和邦邦一样的民营科技企业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奋力奔跑的时候,一个属于中国科技公司“独行快,众行远”的时代就真的到来了,那时候,中国就会诞生一批又一批属于自己的百年企业。
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向李建国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那就是在做好了辅助出行这个赛道后,邦邦还会发展哪些业务?李建国用“专注”这个词给出了答案。他将一直专注下肢行动功能障碍这个群体,从关节有问题到瘫痪卧床,从康复到护理再到出行,邦邦将把目光始终放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提升生活中的幸福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家庭和社会。而在更远的未来,所有做机器人的企业终极梦想都是想做一个完整的人形机器人,希望有一天,邦邦的各个产品依靠后台物联网系统,能够组成一个真正代替护工的机器人,解决我们人口红利消失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老龄化和康养问题。
稻盛和夫在他的一本书里曾经写到,“前面耸立的避障,不管多高,多坚固,我也绝不会迂回,在自己相信的道路上,使出浑身的力量,笔直攀登,就像攀岩一般,只管瞄准山顶,一步一步,攀爬那险峻的岩壁。”我们也把这段话送给正在笔直攀登的李建国,就像他的微信签名写的那样,“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属于他的梦想。
制作人:陆熠欣
制片人:常瑜
编 导:朱健楠 辛梓
撰 稿:常瑜
编 辑:秦妮
摄 像:孔凡天 徐峥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