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再度快速贬值、一度跌破“7.3”的关口,引发市场的担忧。本轮贬值背后的原因、后续潜在的演绎?本文分析,可供参考。
热点思考:人民币贬值,何时休?
一问: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兑美元汇率再度贬值、兑一篮子货币边际转弱
7月以来,美元的大起大落再度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明显扰动;近期强势美元的压制下,在岸、离岸人民币快速走弱,创2022年11月以来新低,接连贬破7.2、7.3关口。8月1日至今,美元兑欧元、英镑和日元分别上涨0.8%、0.7%和2.2%,美元指数上涨1.1%。美元的快速走强对人民币形成明显压制,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双双贬值1.7%。
除美元外,人民币兑欧元、英镑等其他货币也在走弱;政治局会议后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升值趋势也出现了边际放缓。8月1日以来,相对主要发达国家货币,人民币普遍走弱,其中人民币兑欧元、英镑和瑞郎汇率分别下跌1.4%、1.6%和1.4%;从加权汇率指数来看,兑BIS和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也一改前期升值态势,分别贬值0.1%和0.3%。
二问:人民币贬值的背后?美债供给冲击加大贬值压力、内生动能不足引发资金外流
美元的快速走强是人民币近期贬值的外部因素;而本轮美元走强,受美债供应冲击、日央行重启购债两方面因素影响:1)8月以来,美债发行规模大幅增加、期限也集中在长端。供给冲击下,10Y、30Y美债利率快速上行43bp、39bp至4.2%、4.3%,对美元形成支撑;2)日本YCC调整后,日央行两度重启购债、日债利率回落,也支撑了美元的走强。
政策发力到经济见底有一定时滞,近期国内内生动能不足背景下,外资再度流出,也加速了人民币的贬值。8月11日发布的社融受信贷拖累、低于市场预期,随后、弱于预期的经济数据再度影响了市场信心,叠加地产债违约、中美摩擦等事件性冲击,市场情绪有所回落。8月以来,资金通过北向资金与南向资金渠道合计净流出710.2亿元。
三问:人民币汇率何时企稳?短期贬值压力无需过虑、中期仍待内生动能改善
短期来看,人民币贬值压力相对可控,不必过于担忧。通胀粘性的差异下美欧货币政策的收敛、财政约束分化下经济基本面的美强欧弱,对美元或有支撑、进而对人民币汇率或有压制。但企业、居民部门“二级储备”的增厚、银行结汇意愿的边际改善、央行的信心注入,以及政策底的不断夯实,或将缓和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
政策加码下经济基本面未来的走向,将是中期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关键。7月以来,稳增长政策不断加码:第一,修复企业信心信号持续释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更是上升为顶层规划。第二,机制设计上,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投融资空间。第三,央地促消费政策频频出台,也有助于内需的改善。降息落地后,政策加码下经济的表现,需要持续跟踪。
风险提示
俄乌冲突再起波澜;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工资增速放缓不达预期
(赵伟为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例会建议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中偏强态势。
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债为历史次高;美国参议院通过GENIUS法案;英国央行维持利率在4.25%。
多元化配置、加大对美元资产持仓的对冲比例是切实在发生的事
市场消化特朗普政府税改法案在美国国会的推进进展,大型科技股多数走高。
人民币中间价不排除进一步下调至7.17~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