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张兆东:成功是爬起来比跌倒多一次丨科创Z世代

第一财经 2023-08-31 09:57:02

作者:第一财经    责编:秦妮

张兆东:成功是爬起来比跌倒多一次丨科创Z世代

        这里是《科创Z世代》第五位Z世代的故事。

        张兆东,1992年出生,磅策医疗创始人、首席执行官。10年历经三次转型,在医疗机器人领域执着探索。2023年,植发机器人正式开启临床试验,未来,植发真的可能会像插秧一样方便。

        初见张兆东是在广电大厦的一个早晨,他背着双肩包,拿着咖啡,远远地就朝我们招手。不知道是因为在机器人行业摸爬滚打了10年,还是因为走南闯北数次创业,1992年出生的他,看上去比绝大多数同龄人都要成熟。在和我们交流的过程中,他从包里掏出电脑,不断地给我们分享他在忙碌的工作间隙记录下的阅读感悟,以及他对产品、对管理、对创业的思考。

张兆东

科创Z世代第5位嘉宾

磅策医疗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少年“机械狂”,笃定实干派

       出生在内蒙古乌海的张兆东,是个地道的蒙古汉子,从小在父母开的汽车修理厂中长大,耳濡目染地对机械产生强烈的好奇,成为了一名少年“机械狂”。小时候的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把家里能拆的东西都拆个遍,初中毕业那年,他已经可以独自完成一个汽车发动机完整的拆装过程了。时至今日,他依旧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拆开发动机时,瞬间感受到的震撼,那些看似简单的机械背后是一个个精密部件的协同配合,这让他强烈地感受到了那种机械之美,正是这种他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让他非常笃定地在报考大学志愿的时候选择了机械相关专业。2009年,张兆东顺利考取了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启了一个少年“机械狂”激情澎湃又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 Z星探:进了大学之后,这四年在忙活什么?
  • 张兆东:我在大学可能跟很多的孩子不一样。我在大学期间,自己的硬专业一直都是满分状态的,我们这专业比如学好机械设计、机械的制图,教授我们这些专业的老师也是哈工大的老师,让我未来有机会进入到哈工大里面。
  • Z星探:每天练习基本功是吗?
  • 张兆东:对,我把基本功要做扎实,我的图纸都是一页一页、每一条线都非常扎实,趴得最后两条胳膊都是黑黝黝的,所以就锻炼了自己非常强的专业能力。
  • Z星探:有没有参与过什么机器人组织或者是机器人的社团、创业协会之类的?
  • 张兆东:现在大学的教育可能还是有一丁点瑕疵的地方,他会组织学生去参加机器人的比赛,但那些机器人是被造好的,我只需要去做编程。我就是喜欢机械美的人,你把机器人给我了,我成就感就很低。所以我在大三的时候就出去工作,就到了哈工大的机器人研究所里面,这让我的收获非常大。

       每每提及哈工大,张兆东都认为自己是抓住了人生的机遇,走对了很关键的一步。大三那年,他在老师引荐下,从哈尔滨理工大学进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器人研究所实习、工作,从机器人研发、销售、再到驻扎工厂做项目管理,在一线的实战中当初那个迷恋机械之美的少年变得更加笃定,一颗独立创业的种子在那时候就已经开始种在了张兆东的心里。

  • Z星探:哈工大的实验室里什么样?
  • 张兆东:首先有很多的博士在那边做研究,每一个博士的桌子上都放了很多机械,自己设计出来的小机构,那些东西都很精美的、很精细的。所以我觉得跟这一群人在一起才能学到我想要的东西,包括我也能实现我自己的价值。这是因为这么一个契机,感谢老师了,所以这老师也是正式地把我引入到了哈工大的校企联合这么一个企业里。
  • Z星探:当时没想过再深造?
  • 张兆东:所以有的时候命运其实也是对你的一个非常好的安排。在大四的时候,我在哈工大里工作,领导把我派到了外面去出差,他说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把当地的实验做完了就可以回来。一个星期过后,他说兆东,你还年轻,有这么好的机会,你可以去学一学怎么样去做项目管理,我就被留在了那里。当我接触越来越多的项目运行的过程,那个时候我觉得再上学好像意义并没那么大,还不如直接实战来得快。我觉得我那两三年应该超越了很多的研究生,一毕业我就带了很多的研究生,我就是纯实践类型的。

 

创业途中三次转型,做一个可弯而不可折的人

       面对未知,Z世代有着“人间清醒”的豁达,他们既能认识到未来的不确定,不盲目乐观。同时,也坚信唯有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才能抵得住这一路的艰难险阻,那些曾经遥远的目标也会在这种单纯的热爱中逐渐清晰,张兆东便是如此。

       2019年,怀揣着让机器人服务更多人的理想,以及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积累的实战经验,张兆东创业了。他敏锐地感觉到医疗机器人的市场是一个将会无比广阔的市场。因为观察到医院的采血窗口总是排着长队,于是他带领小伙伴们开始了医疗采血机器人的创业之路。团队基于AI视觉识别、引导跟踪技术,研发出采血穿刺机器人,他们希望这种机器人能够大幅提升血液采集端的效率,实现体液样本完全自动化采集。可当他们的采血机器人真正投入到临床时,市场的反馈给他上了创业的第一课,因为不论采血机器人多么智能,想让患者克服恐惧,使用这种全自动的手段把针自己扎进血管都是有相当大的障碍的,根本无法真正代替采血窗口的护士,并且当时的市场并不成熟,人们对穿刺机器人的接受程度不高,在护士和机器人之间,人们从心底里还是会选择护士。

       现实向左,理想向右。采血机器人是做出来了,却用不起来,该怎么办?尽管在那个时候,这个疑问张兆东并不能给自己一个圆满的回答,但他坚定地相信未来的手术模式不是开刀,而是精准穿刺,医患可用,这是一个早晚会暴发的赛道。他决定继续聚焦穿刺机器人,阅读相关医疗著作,深入学习医疗知识。同时,他不断地向行业内的医疗专家请教,并到手术现场进行实战学习,了解在临床中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在经过深入调研后,他发现男性前列腺检测是一项患者极为痛苦,传统检测偏差率又较高的项目,于是他瞄准这一市场,带领团队开始了第二次创业。2021年,在完成首轮融资后,张兆东的磅策医疗研发出可以使检测更精准的前列腺穿刺导航机器人,这是一种真正可以被医生使用的机器人,医工融合,既解决痛点又非常好用。但是,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和应用的逐渐推广,他逐渐发现,前列腺穿刺导航机器人的使用频次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大,因为这种特定的手术只针对某个年龄段的男性患者,再往前考虑一步,这种前列腺穿刺机器人的未来收益是无法持续养活一支以研发为核心的科研企业的。

张兆东和他的小伙伴

       这一次,路又在何方?

       提起这两次转型的碰壁,张兆东并不觉得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人在创业时什么都想得清清楚楚,只有在过程中不断思考,目标才会一次次地聚焦。他常笑着说面对不确定,要做一个可弯不可折的人,骨子里的韧性,让他再一次决定重新出发,打开一扇真正广阔而有价值的窗。在浏览新闻时,他偶然看到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一则最新数据:目前我国的脱发人数超2.5亿,每6人中,就有1人有脱发问题。看到这句话的张兆东瞬间兴奋起来,在迅速做了相关调研后,他发现传统的植发手术需要人工提取毛囊,这十分依赖医生的经验技术,对医生的手术操作精准度要求非常高。如果医生提取角度或深度掌握不好,就会损坏毛囊,导致移植后毛囊无法成活。而动辄5-8个小时的长时间、高精度手术,更是对医生视力、体力的双重考验。张兆东觉得这种需要兼顾“精准性”和“重复性”的工作,正是机器人的专长。他更进一步发现国外已经有了这类的产品,而且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可行性极高,而我国这样一个植发需求量如此庞大的国家,在植发机器人方面还是空白。于是,他带领团队第三次开启了新的战斗。

  • 张兆东:一般一个创业团队,他在创始之初肯定会缺胳膊少腿的。比如说我们做医疗,我们都不是学医的,我凭什么做医疗?我自己去读了很多的书,看了很多的手术,你不是学医出身,那就需要去补充这方面的知识。接下来的知识的补充就需要团队去给你补了,像我们团队里有专职医生,植发也好,前列腺也好,我们都有专业的医生,在这个过程中帮我们打磨产品,让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产品不是一个“工程师产品”,而是市场需要的产品。 “工程师产品”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这个东西,它不一定符合具体临床应用,看似很酷的东西,但是不一定在临床里是个好用的东西。
  • Z星探:其实创业的本质还是解决一个社会上的问题。以往的植发行业,它大概做手术的这样效率是怎样的?
  • 张兆东:传统的一台手术可能需要四个人以上,四个医护人员要共同完成一台手术。用了植发机器人之后,最多两个人就可以完成一台手术。从临床上的指征,也就是患者关心的存活率怎么样?植发机器人进行的植发存活率超越人工的10%左右。
  • Z星探:所以这一路,你觉得你不断转型的原因是什么?收获又是什么?最大的坑又是什么?
  • 张兆东:系统性思维的问题,就是说一开始可能也是90后、00后干一件事的时候没有去想透,只是自己说服了自己,觉得这个市场没问题的,值得干,但实际上到底是多少,我们要经过精准的论证,所以现在我们做植发也好,可能未来植发也会被替代掉,,那我们下一站该怎么做,这个时候我们留下的就是这一段宝贵的经验,怎么样去评估市场,怎么样才能验证技术的可行性,怎么样能在临床里具体地落下去,这是我们能留下来的东西。
  • Z星探:转型的过程不仅涉及到人员的重新架构、组织,代表一种新方向的创新,同时也代表着过去那个路是走不通的。你为什么就觉得现在植发这个路就走得通?
  • 张兆东:这个是肯定是要坚信的,不管别人说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挑战,我都坚信我一定成。我们去市场上找到了这个点,发现这个东西并不能完全满足。但是在植发上我们不断去夯实的过程中,还是要自己去坚信。我觉得我们创业者最开心的事情是得到别人的认可,你的观念、你的产品得到别人认可。像我们现在这个阶段,我把这些设备带到了专家面前也好,或者带给患者使用也好,得到了一些好评,其实是我们心中最大的慰藉了。这样的话你会坚定不移,觉得非常有价值了。

 

在“想做、能做、可做”中,不断探索认知边界

       与前辈们闯天下的深思熟虑、沉稳定夺不同,90后、Z世代的创业初心很多是基于自己内心的热爱或灵感的闪光。在张兆东看来, Z世代和前辈们的最大区别是在创业时经常会有一种热血“发烧”的状态,想了就干,一辆车哪怕只有轮子也能先跑起来,先跑上路再缺哪补哪,这让Z世代们大胆创新,但同时也会走很多弯路,需要补充系统性的思维,才能把灵感完整地落到实处。

       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这样一张图片,三个圆圈中分别写了“想做、能做、可做”三个词,中间的重叠区就是张兆东一直在寻找的空间,它时刻提醒着自己要有可落地的系统性思维,再去不断探索认知的边界。为了和大家共同成长,张兆东每月都会在公司开读书会,大家共读一本书,各部门互相说说心里话,没有老板和员工的距离,只有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前进的互相协作。不仅如此,在公司的每个角落都闪现着这个90后团队的思想火花,公司的会议室叫思想之河,他认为很多目标不是靠自己一个人去实现的,要有一个大家思考融合的过程;公司行政、财务、人事办公室叫图灵,他们的工作正如图灵一般,深藏功与名,不可或缺的贡献只有事后才能被发现;而张兆东自己的办公室叫“哈工”,他把哈工大的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刻在了每天到达公司第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在采访结束后,他还给我们展示了压箱底的“传家宝”,一份他电脑里日更的文件和思维导图。忙碌之余,张兆东每天都会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几年下来内容越来越多,涵盖了创业感悟、阅读收获、产品思考和日常为人处事之道等等方面,他笑着说,无论创业成败与否,这些思考才是值得传世的财富。

       张兆东说《韧性》这本书对他影响很大,书里有个比喻:如果分别将鸡蛋、纸团和乒乓球从高处扔下去,会看到鸡蛋掉到地上就碎了,没有任何恢复,就此心态崩塌;纸团从高处落到地面并不会受损,但会一直躺在地面,就此躺平;而乒乓球被摔向地面后,还会重新弹起来,快速复原。张兆东说,当创业走到一定时刻,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成功只不过是爬起来比失败多了一次而已,我们总会去迭代更好的自己,重新出发。

制作人:陆熠欣

制片人:常瑜

编   导:辛梓

撰   稿:辛梓

编   辑:秦妮

摄   像:姜一鹤 杨立培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