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大跌4.91%,成交只有5.48亿元—8月31日,B股又见大跌。而这样的走势,对A股行情有什么启示?
从2016年之后以来,过去近十年间,B股历次单日大跌,都发生在市场整体上涨期间,如2016年10月17日,2017年3月23日,2020年5月12日,都是发生在A股牛市期间。
略为不同的是,2022年9月26日,B股指数也曾大跌7.69%,则发生在同年的上证指数2863点和2885点两个底部之间。随后,A股在开始了持续超过半年的上涨,并在2023年5月9日触及3419点的年内高点。
更早的2015年12月28日,B股也曾暴跌,一度被认为是预示了2016年1月A股的“熔断”行情。但在过去七年,这种先行指标效应失效。综合多年情况看来,B股单日暴跌,对A股并没有明确的预示作用。
一位投资了B股的私募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某些同时在A股和B股上市的公司,A股股息率大约是5%—6%,B股因为折价比较多,股息率可以达到8%的水平,在目前利率继续走低的环境下,吸引力会更大,投资者应该关注现金流稳定、分红较高的B股个股。
B股流动性越来越低,也跟部分龙头股以各种方式离开B股市场有关。2012年,中集集团(000039.SZ)离开B股,转而在H股上市;2014年,万科A(000002.SZ)也有类似“B转H”的操作。2014年11月,港股通全面开通,内地投资者对美元和港元计价资产的选择越来越多,也使得B股整体活跃度大幅下降。另外,也有部分公司采取B股转A股的方式,如新城控股(601155.SH)吸收合并新城B股等。
也有券商策略分析师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B股大跌一般代表股市活跃度低,通常会发生在A股成交相对低迷期间,但目前来看A股是在有性价比的位置。从2022年4月27日跌至2863点至今,时间已经超过16个月,上证指数虽然累计上涨不到300点,但预计未来半年涨势有望延续,目前依然值得长线持股。
鑫鼎基金首席经济学家胡宇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参考过去几次情况,B股大跌往往是A股继续向上的先行指标,考虑到各项政策的出台对市场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8月底市场存在拐点向上的机会。
黄金、银行、港口航运等板块涨幅居前;可控核聚变、算力、工业母机、通用设备等板块走弱。全市场超4300只个股下跌。
根据最新数据,沪市公司中,有202家连续三年股息率不低于3%,其中56家更是连续三年股息率超过5%,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神华、中远海控等。
创业板指报收1926.37点,涨1.36%;种植业与林业板块重挫;半导体产业链强势爆发。
盘面上,军工股掀涨停潮,免税店概念股午后爆发,半导体、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算力、AI应用、机器人、电商、消费电子等题材涨幅居前。
创业板指报1851.74点,涨0.62%;医药、黄金、钢铁板块表现低迷;港股内房股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