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实地探访储能调频电站:新型储能强势崛起但“建而不用”,收益率受何影响

第一财经 2023-09-06 20:48:40

作者:陆如意    责编:乐琰

新型储能站上风口,第一财经记者近日来到位于深汕合作区的科陆电子海丰储能调频电站,进行实地探访。

一天仅几班航班降落。从惠州平潭机场降落后还需要驱车约70公里,耗时约1小时车程。

第一财经记者近日来到位于深汕合作区的科陆电子海丰储能调频电站,实地探访了这座号称科陆电子“最佳营收”、业内少有第二年就收回成本的储能调频电站。

走入科陆海丰项目,直击眼球的是15套依次排列的预制电池舱。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看上去像“巨型铁盒子”的预制电池舱主要起到平抑电网波动和保障电网安全的作用,以稳定的频率输出,继而辐射东莞等地区。

摄/ 陆如意

新型储能“风起”的背后

新型储能指的是锂电池储能、钠离子储能、液流抽水蓄能、压缩空气氢能、重力储能等,其中90%都是锂电池储能。

从效果上看,新型储能技术可以通过实现新能源能量转移,降低弃风弃光率,保证电源和负荷在电力系统中的平衡与电力供应的稳定。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杜忠明公开表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可发挥支撑电力保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保障电网运行安全等重要作用,具有多元、多时间尺度的应用场景。”

杜忠明进一步表示,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可发挥支撑电力保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保障电网运行安全等重要作用,通过储能的规模化应用,电力系统由传统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融合互动转变,从而实现安全、绿色、高效三个发展目标的统筹协调。

眼下,新型储能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工信部最新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7.3吉瓦,同比增长200%,20余个百兆瓦级项目实现并网运行,是2021年的5倍。

从项目数量上看,新型储能投运项目数量也呈激增态势。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新型储能项目数量(含规划、建设中和运行项目)达到850个,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仅6月份单月的投运规模高达3.95 GW/8.31 GWh,占今年上半年新增投运总规模的50%。

摄/ 陆如意

新型储能“风起”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端的支持。

9月5日,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下一步,将深入落实《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产品、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光储端信)融合发展,加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统筹规划,从供给侧和制造端提升产业水平。推动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型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杨旭东表示。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统计,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国家及地方出台储能直接相关政策约1170项。仅今年上半年,270余项储能支持政策密集发布。其中,国家层面政策共计19项,涉及储能示范应用、规范管理、电价改革等各个方面。

电站收益率受何影响

不过,虽然配建储能已成为全国各地新能源项目并网的普遍要求,新建储能项目和相关储能规划也迎来密集发布期,仍需关注到眼下储能电站“建而不用”的突出问题。记者注意到一个数据——强制配储背景下国内利用率(新能源配储等效利用系数)仅为6.1%。

6.1%意味着,很多储能电站“建而不用”。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高级副总裁、储能科技总经理张光春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今天看到储能领域的发展就像光伏行业15年前的场景,但是我认为储能的发展速度会比15年前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快,这背后既有资本市场对行业的重视也有技术的支持。”

“储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平衡的情况,我们现在产业、产品、市场、政策都有了,但是都需要完善。希望再过几年,加上储能(成本)后,光伏发电的成本仍然能够低于传统能源的发电成本。”张光春进一步补充道。

储能的利用率低还会继而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影响。

另一头部光伏企业高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风光项目强制配储能好像‘拉郎配’,增加成本但没有对应的收入。配套储能不受重视,普遍‘配而不用’。去年,我国风光项目所配储能的利用率是6.1%。这样一来,配置低,性能差的储能设备反而有机会中标,劣币驱良币,成为行业发展的隐患。”

电站收益率低是“建而不用”的原因之一。

“在储能商业模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强制配储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负担。”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指出,近年来光伏电站按容量以某一比例配置储能作为辅助消纳与支撑电网的措施,成为电站开发建设的前置条件。

科陆电子首席战略专家郭鸿认为,很多企业“建而不用”,但是今天大家已经认识到这个局面。“随着所有的储能站都要参与电力市场的统一调度和统一交易,未来这种局面未来一定会改善。”

摄/ 陆如意

而电站收益情况的高低部分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

据科陆电子海丰项目负责人张明星介绍,每个地方的储能政策、收益政策不一样,比如宁夏、内蒙和广东的储能政策、收益政策不一样,所以收益水平略有差别。“从目前的政策上看,广东、山西地区应该是比较有优势的。”

谈及储能电站收益和政策的相关性,某储能电站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储能的收益大概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电站的调节性能要好,分的收益就会多,第二是政策要好。比如电站的调节性能很好,但是那个地方的政策没有那么支持,那么收益率也会受到影响。

此次第一财经记者实探的科陆电子海丰储能电站在运行的四年内调频里程收益超过2亿元,整体收益情况稳居南网首位。

截至2023年8月,海丰站全站等效循环次数9000余次,全站充电电量为近140GWh,全站放电电量近120GWh,累计完成总里程超千万MW。

谈及收益较高的原因,郭鸿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司在储能电站建设的时候没有要国家的补贴,而是求自身的盈利,能够创造收益就能实现运营,比如海丰电厂,我们做的是能够自身盈利的项目,所以要盈利就必须要投入使用,必须要在实践中检验。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大消费年终盘点 | 今年的储能市场:既有“出海热”、也存在价格战“寒冬”

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增注册的与新型储能相关的企业近4万家,超过了去年3.6万家的新增注册总数。储能市场一片火热,众多企业“扬帆出海”的同时,也应关注到市场过热后的系列风险。

11-25 19:07

国内卷低价、海外去库存,此轮洗牌储能企业如何“活下来”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14日,已有超过70家储能相关上市公司公布了三季度财报,其中营收和净利双增的企业不到半数,“增收不增利”是许多企业共同面临的尴尬处境。

11-14 22:10

林伯强:加快布局储能行业全产业链丨能源思考

储能产业作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推手,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11-14 19:53

新型储能发展有何趋势和变化?阳光电源、华为、保碧新能源等高管这样看

11月8日,在2023能源电子产业发展大会暨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期间,阳光电源(300274.SZ)、华为、保碧新能源等企业就新型储能发展的趋势和变化、储能赛道蓬勃发展背后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等议题发表观点。

11-08 21:38

没有最卷只有更卷,储能行业新风向指向这个赛道

第一财经记者在观2023年上海SNEC储能展会期间发现,用于工商业储能场景的液冷储能柜、风冷储能柜占据展位的“C位”。

11-04 12:13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