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为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9月以来披露的经济数据显示出美国经济韧性较高,并且领先指标有所回暖。美国与非美国家经济与货币政策分化有所加剧,导致美元指数再度上涨。人民币因为美元走强而有所走弱,未来随着政策加强与预期扭转,人民币进一步走弱的概率不大,但由于短期美元指数或继续在100以上高位运行,人民币仍然面临一定间歇性的外部压力。
9月以来披露的经济数据显示出美国经济韧性较高,并且领先指标有所回暖,美国经济韧性构成美元的核心支撑。8月ISM非制造业PMI大幅提升,ISM制造业PMI、Markit制造业PMI均超过预期与前值。同时,9月1日披露的8月美国就业数据虽然显示美国劳动力市场有所走弱,但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三个月移动均值仍处于健康水平,部分行业尤其是服务行业职位空缺率缓解仍偏缓慢。考虑到美国经济增速持续处于潜在增速水平以上,预计美国劳动力市场仍将存在韧性。此外,近日两位美联储官员讲话反映出其对于未来是否停止加息十分谨慎,不想重蹈“做得太少”的覆辙,美联储紧缩预期有所升温,这一定程度也构成近期美元的上行动力。
近期欧洲经济动能走弱,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经济与美国经济进一步分化,推动美元走强。欧元区综合PMI与服务业PMI进一步下探,欧洲主要国家最新披露数据也显示了欧洲经济形势的低迷。此外,由于社会护理支出增加、企业税收减少和高通胀,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政府于9月5日宣布破产。并且英国8月综合PMI、服务业PMI、制造业PMI均进一步下行,综合PMI、服务业PMI 2021年以来首次向下突破荣枯线。虽然澳大利亚二季度GDP增长超出预期,但其消费仍然呈现走弱趋势。在通胀、工资增速、就业低于预期后,澳大利亚9月5日决定维持政策利率水平不变,市场对于澳大利亚结束加息的预期升温,澳大利亚与美国货币政策分化进一步加剧,导致澳元兑美元较大幅贬值。
整体而言,近期美国与非美国家经济与货币政策分化有所加剧,导致美元指数再度上涨。近期PMI、GDP等数据显示欧洲等国家经济疲软,美国经济与非美国家经济进一步分化,并且美联储加息预期有所抬升,而欧洲等国家未来货币政策加息空间由于经济弱势会受到一定限制。我们认为美元指数强势预计将持续一段时间,短期美元指数或在100以上高位运行。
近期人民币有所走弱主要由于美元走强导致,而今年二季度以来,人民币偏弱运行,除了美元指数高位运行以外,还与国内货币政策宽松、二至三季度中国经济修复斜率放缓有关。在近期人民币弱势运行的背景下,央行宣布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可以自由使用的美元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压力,与之对应释放的美元外汇流动性规模本身并不大,更多地是起到预期引导作用,释放明确的稳定汇率信号。
央行在汇率方面的工具储备相对丰富,随着政策加强与预期扭转,未来人民币进一步走弱的概率不大,但短期人民币仍然面临内外压力。一方面,政治局会议之后国内政策逐步落地,但政策的效果仍需时间验证。对于汇率而言,基本面的提升是否能扭转外资在资本市场以及直接投资方面的持续流出或许才是汇率企稳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美国经济韧性或可在年内保持,经济明显走弱或在明年开始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预计美元指数仍在高位宽幅震荡,短期人民币汇率或仍面临间歇性的外部压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截至2025年7月29日的一周,工业相关指标“沿海煤炭运价指数”下降0.29至0.96,是本周YHEI走低的重要原因。
专家认为,反内卷行动可一定程度缓解供大于求环境里企业间低成本过度竞争的伤害,但若需求不能持续回暖,则相关措施效果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恐慌指数VIX已降至五个月低位。
7月PMI数据将公布;香港《稳定币条例》将生效;美联储、日本央行将公布利率决议;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将披露财报。
惠誉在年中更新中,将美国2025年25%行业的前景展望下调至“恶化”,原因是不确定性增加、经济增长放缓以及预期利率将长期维持在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