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觉一:居民消费意愿不足
真相:居民消费意愿稳步修复
收入端的企稳、线下消费场景修复驱动居民消费意愿快速回升。比如居民出行意愿持续位于高位,8月旅客周转量达到了3165.8亿人公里,大幅超过过去三年同期水平。同时,以居民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来衡量居民消费倾向——2季度该项指标已经回升至68%,与疫情前(2015-2019年)的差距从1季度4.5个百分点收敛至2.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意愿并不弱。
错觉二:居民收入修复缓慢
真相:收入增速超过了GDP增长
年初以来,受益于劳动参与率回升、居民失业率下滑,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回升。上半年农村外出务工人数1.87亿人,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调查失业率也从年初的5.5%震荡回落至8月的5.2%。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半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6.5%,高于5.4%的GDP增速。
错觉三:居民有超额储蓄不花
真相:大多数居民或没有超额储蓄
存款高是居民不买房、不投资的结果。但存款高不意味着储蓄高,从储蓄角度来看,超额储蓄或主要集中于高收入群体,而中低收入居民因收入回落,支出刚性,可能不仅没有持有超额储蓄,反而超额消耗了一部分储蓄。这也是造成今年居民部门消费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错觉四:制造业外流,中国出口份额持续回落
真相:企业走出去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出口结构变了,份额维持韧性
近年来市场一直担忧疫情期间中国出口份额的提高不可持续,出口份额会随着海外生产能力的修复、海外供应链体系重塑重新回落。但实际上,上半年中国出口份额继续维持韧性,企业走出去拉动了中间品和资本品的出口。
错觉五:美国经济与中国出口脱钩
真相:美国依旧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国
中国占美国进口份额的比重从去年的16.6%下滑至今年1-7月的13.5%。但美国需求与中国出口之间依然存在正相关性。考虑直接和间接的出口份额后,美国仍然是中国出口最主要的拉动者。
错觉六:中国经济是二次探底,急需出台刺激性政策
真相:经济“N形”复苏,内生动能被低估
二季度经济受地产中长期需求回落、一季度透支效应、主动信用收缩、企业加速去库等因素影响,GDP两年复合增速明显回落。将长期问题短期化、短期问题长期化也引发了市场对经济落入衰退区间的担忧。
错觉七:地产决定经济,两者相互作用会出现螺旋式下跌
真相:经济决定地产,经济是因,地产是果,地产在寻找新的中枢
目前投资者对经济螺旋下跌的担忧核心来自地产。在房地产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后,虽然各项地产限制性政策在逐步放开,但政策实际效果一般,这进一步加重了投资者对中长期经济的担忧。国内地产并不是螺旋断崖下跌,而是向新稳态靠拢。按照我们此前的测算,在综合考虑了刚需、改善需求、更新需求、保障房供给、二手房供给等因素后,到2025年中国住宅的潜在需求中枢或在10亿平方米左右(详见《地产下行的尽头:多少亿平是终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需求测算》,2022.10.22)。2022年中国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回落26.8个百分点至11.5亿平方米,2023年1-8月同比继续下滑5.5%。我们预计2023年全年住宅销售面积或在10.5亿平方米左右。
地产风险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也较低。从数据上看,或超过90%的中国居民购房首付比例在20%以上。今年虽然各地房价有所回落,但并未导致房地产成为“负资产”,所以居民的选择依旧是提前还贷,而不是断贷。同时,地产相关金融衍生品规模较小。
经济正在逐步“去地产化”,地产对经济的拖累在放缓。
风险提示: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出口修复不及预期,中长期地产中枢测算基于理论假设,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宋雪涛为天风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
截至发稿,荣盛发展、深振业A、大龙地产、三湘印象、电子城涨停,金科股份、新城控股、万科A等跟涨。
行业政策整体将逐步向好,企业将从规模转向质量发展,而龙头和蓝筹企业强者恒强的逻辑依然存在,相关企业将获得供需改善下的成长机会。
一直以来,我们实行非常审慎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房地产市场调整对金融体系的外溢影响总体可控。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计融资端将有所放松。
直到今天,大家似乎依然低估了基层医疗服务对于居民健康乃至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