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被称为新能源消纳与保供、保稳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在9月21日的一次论坛上提出,有必要警惕光储市场出现产能过剩。
来自高工咨询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动力及储能电池(含锂离子、钠离子电池)开工项目达34起,总投资金额超过2344亿元,规划建设年产能超570GWh。
在储能方面,截止8月底,已有超过100多家储能产业链相关企业推出储能电池(含锂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储能逆变器方面的项目规划,计划投资金额超过5700亿元,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项目规划建设产能超过1500GWh(相当于750GW)。
第一财经记者按此测算,这是全国近30个省份“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总装机量60GW的12.5倍,是2025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大约148GW的5倍,相当于30多座三峡水电站的总装机规模。
业内预计,到2030年新型储能市场将达到万亿元。在这样的市场面前,企业纷纷涌入。
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天眼查查询发现,截至目前,与储能相关企业近9万余家。其中,自2022年1月2023年3月22日,储能相关企业新增4.2万家。也就是说,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全国平均每天有近100家新公司进入储能领域。
从新增注册企业地域分布来看,广东以4630余家列区域首位;江苏、北京分列二、三位,分别拥有3570余家以及3240余家。
“伴随各路玩家的涌入,拥挤不堪的储能市场更是鱼龙混杂。”曹仁贤说,“很多储能设备投而不用,直接造成储能技术雷同、产品质量同质化、劣币驱逐良币等风险。”
广东一家储能电池生产商的管理层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去年,由于储能电池供不应求,有客户直接带着现金到该公司参股的储能电池制造企业的车间里投资建设生产线,然后再掏钱和后者购买在该生产线上产出的产品。但今年以来,由于储能电池产能供过于求,该客户投资的生产线已停产。
行业机构指出,2023年上半年新型储能市场“水深火热”:一方面,万亿赛道吸引了众多玩家布局其中,正加速行业洗牌快速到来;另一方面,系统集成各环节价格在下降,产值降低,且海外户储上半年出货不及预期,企业库存压力大。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储能火热的背景下,不乏有企业通过虚假布局储能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目前广东地区已有企业因为虚假备案储能项目而被注销的案例。
台山市广海镇人民政府在2022年6月28日发布的一则声明显示:珠海科创电力电子有限公司(目前已更名为“珠海科创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广海镇人民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备案系统的漏洞,未经备案项目落户地块权属人同意,虚假备案28亿的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广海镇500MW/1000MWh集中式储能电站项目。声明称,该镇已于2022年6月28日撤销该备案。
9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在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表示,对储能一定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储能不是万能的,将来新型电力系统,能源转型以后的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储能要发挥作用,但是十分有限。
2024年,发布70项碳核算、碳足迹、碳减排、能效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国家标准,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盖。
以一台普通家用洗衣机消耗约1千瓦的电力来测算,70万千瓦的储能可以在一小时内为70万台洗衣机供电;以一个电动汽车充电站50千瓦的功率测算,70万千瓦的储能可同时为约14000个充电站供电。
新型电力系统需要灵活性电源支撑,从而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长期看,随着新能源发电快速发展,系统平衡成本将持续增加,要特别注重发挥电价机制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的关键引导作用。
今年上半年的储能产业面临投资过热和内卷的非理性竞争,但是随着海外市场回暖和国内技术的不断迭代,预计下半年的储能市场需求仍将持续旺盛。
完善“穗碳”平台等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强化数据支撑,扩大应用场景。强化绿证在用能预算、碳排放预算管理及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