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湖北这两大汽车城同台竞技

第一财经 2023-09-26 14:23:59 听新闻

作者:周芳 ▪ 徐迪    责编:杨志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对传统汽车的颠覆性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尤为突出,70%以上的传统零部件面临重构。

湖北正在打造“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围绕汽车零部件与整车生产的内部竞争也随之展开。

近日,“中国商用车之都”湖北省十堰市、“中国车谷”武汉经开区接连召开汽车零部件交易与招商大会。两地同台竞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

接连召开"汽车零部件"大会

在湖北十堰举办的2023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交易会上,第一财经记者现场看到,比亚迪、宁德时代、欣旺达、赣锋锂电、赛力斯等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头部企业均有参展,三电系统、智能网联、氢能源、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一批新产品集中亮相……交易会吸引了220多家国内外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参展,9万余件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亮相。

湖北十堰是国内重要的商用车生产基地。目前,十堰培育汽车零部件企业3067家,占湖北省总量比值的43.7%,可生产零部件总成1000余种、零部件4000余种,是全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化程度较高、链条完整、集群优势明显的区域。

2023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交易会始办于2008年,迄今已连续举办13届,累计签约项目300余个,签约金额超1200亿元。本届交易会活动期间共签约项目76个,签约总金额586.7亿元。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石永红指出,交易会从最初的展销十堰汽车汽配商品,逐步升级为构建汽车全产业链信息共享、技术交流、招商引资的重要渠道和平台。经过十堰市多年培育,交易会已成为全国汽车汽配行业极具影响力的专业盛会。

武汉经开区是湖北汽车产业的领头羊,经过32年发展,已汇聚9家整车企业、13家整车工厂,年产整车百万辆。不过,就汽车零部件这一单项来看,武汉经开区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200多家,不到十堰市的40%,今年也是该区首次举办围绕汽车零部件的专题招商活动。

在2023中国车谷汽车零部件招商大会上,武汉经开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在提升汽车产业首位度的同时,武汉经开区将把汽车零部件摆在与整车同样的位置加以重点发展。

未来几年,武汉经开区重点发展的零部件方向为“4+1”,“4”分别为新能源和动力系统、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系统、底盘和线控系统、车身和新材料;“1”代表着汽车生态链,主要包括车路云网商业运营、汽车供应链金融、新能源检测、电池银行、汽车文化旅游和赛事等,助力整车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

产业链变化带来巨大挑战

两大汽车城为何会围绕汽车零部件展开竞争?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看来,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深度变革期,产业链、价值链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汽车产业链上看,传统产业链的供应链体系将被新体系加速替代,2021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产值约为1.5万亿美元,其中新增的电动与智能零部件产值是0.21万亿美元,占比约为14%。根据测算,2025年这一比例会达到28%,到2030年有望超过40%,电动与智能产业链供应链正在成为新的主导性力量,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将成为汽车产业链的“联合主角”。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小帆认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对传统汽车的颠覆性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尤为突出,70%以上的传统零部件面临重构,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到智能化设计的芯片、软件系统、传感器等软硬件,吸引了大量互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跨界企业入局。

张小帆进一步说,在传统汽车时代,十堰所蕴含汽车价值链的完整性和深度价值,可以媲美中国任何一座汽车城。但来到新能源汽车时代,包括东风商用车总部在内的十堰车企都将面临产业链发生巨大变化的挑战。“我们如果跟上了产业链变化的节奏,十堰照样可以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但如果我们没有跟上这个进程,那么这座城市汽车产业链的配套能力、产业活力将会受到剧烈的影响。”

同样的转型挑战,武汉经开区也感同身受。面对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变革浪潮,武汉经开区表示将坚持每年举办汽车零部件招商大会,构建新型整零合作关系,力争到2025年,全区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汽车零整比达到0.8:1以上,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的单项产品。

“汽车产业旧的壁垒正在减弱,新的护城河在悄悄构建。”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指出,现阶段中国在线控底盘、汽车芯片、操作系统、自动驾驶的AI算法等智能化环节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各大整车和零部件厂商,以汽车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应高度重视集中力量攻克这些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提高我国汽车技术与创新水平,推动前沿技术国产替代。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