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曾开创多项日本工业第一,百年东芝无奈退市:日本制造没落了?

第一财经 2023-09-27 22:17:07 听新闻

作者:潘寅茹    责编:谢涓

东芝退市,是日本整个制造业产业的衰落使得企业发展后力不足所导致。

如果不出意外,拥有近150年历史的东芝将在2023年退市。届时,东芝在东京证交所长达74年的上市历史也将随之落下帷幕。

据新华社报道,日本东芝公司21日说,以日本国内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JIP)为主的财团完成对东芝的要约收购,为东芝私有化退市扫清障碍。上述财团由20多家日本公司组成,以每股4620日元(约合227.6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东芝股份。

上述财团已从东芝股东手中募集到78.65%的股份,超出66.7%股份的最低门槛,因此收购成立。从结算开始的9月27日起,“日本产业合作伙伴”将成为东芝新的母公司及最大股东。

创立于1875年的东芝是日本制造业的代表之一,在1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东芝打造了横跨家电、电气、半导体、能源、基建的庞大帝国。

东芝研究开发中心的纳米材料前沿研究所专家

日本的第一个灯泡、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冰箱、第一个雷达、第一台电视机、第一个微波炉、第一个电饭煲、第一个可视电话,都来自于东芝;甚至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也来自东芝。全盛时期,东芝是全球前五的半导体制造商、全球前三的医疗器械厂商,还是日本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日本四大核能厂商之一。

从昔日站在日本制造业的巅峰,到如今走向退市,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告诉第一财经,其中既有公司自身经营的巨大问题,也有避免不了的时代烙印。退市后的东芝能否浴火重生,依旧是个悬而未决的谜题。

在核电业务上栽了跟头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东芝并不陌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TOSHIBA 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这句广告词一度风靡大江南北。2022年,恰逢东芝进入中国市场50周年。

担任多家日本自治体顾问的王淅告诉第一财经,中国消费者所熟知的东芝更多的是消费电子类企业,其实,以东芝的核心竞争力来看,它并不是家简单的消费电子类企业,是与日立、三菱齐名的日本制造业三大巨头,业务领域广泛,“是个多元化经营的庞然大物。对日本经济而言,东芝最重要的是能源和基建业务”。

陈言表示,作为一家百年企业,1996-2002年间,东芝的手提电脑是世界上产量最大也是当时质量最好的电脑之一,“但后续因生产方式的变化,东芝失去了在产品研发方面的优势,而寄希望于以核电和闪存为代表的新业务增长模式”。

据公开资料梳理,2006年,东芝以“天价”收购美国西屋电气核电业务,欲在核电领域大展手脚。陈言曾多次采访过东芝时任总裁西田厚聪。他还记得,当西屋电气的核电业务被东芝并购时,这一收购案提价到了54亿美元。

“每当谈及这一重金并购时,能从西田的眼里看到难言的兴奋,”陈言回忆道,“2000年前后,全球兴起建核电站的浪潮。彼时的西田认为,如果有西屋的技术,东芝今后很有可能在核电领域大有所为。西田也一直表示,尽管可能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才能收回并购的成本,但他坚信核电的前景每年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回报。”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被寄予厚望的核电事业成了东芝的“累赘”。事故中受损最严重的3号机反应堆正是由东芝提供的,东芝此后再难拿到核电订单。2015年12月,被东芝收购的西屋电气因收购了一家经营状况恶化的美国公司,造成超过60亿美元的亏损。西屋电气最终于2017年申请破产。

王淅也清晰地记得,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国内和全球范围内反对核电的声音不绝于耳,“东芝当时要大力发展核电的愿景,不幸与时代所提倡的背道而驰”。

造假丑闻重创声誉

“核电业务受挫后,东芝失去了赚钱的一大支柱,随即想转向闪存业务,但当时全球范围内电子消费行业陷入周期低谷,东芝在重压之下苟延残喘。”陈言说道。为了呈现出公司欣欣向荣的姿态,东芝开始了长达8年的财务造假,可统计的虚报利润足有1562亿日元。造假事件曝光后,东芝股价大跌、市值缩水一度达40%。

此后,在内外多重危机下,陷入破产境地的东芝选择断臂求生,开启了“甩卖”模式。比如,将医疗机械子公司卖给了佳能,将家电部门卖给了美的,将笔记本电脑业务及所有股份卖给了夏普等。

与此同时,东芝还在二级市场上吸引了一大批所谓的“积极主义投资者”。据估计,“积极主义投资者”们此前持有东芝约25%的股票。东芝的第一大股东、美国基金埃菲西莫资本管理公司(Effissimo Capital Management),第二大股东、新加坡基金3D Investment Partners均属此列。

2021年底,一度有消息称东芝决定分拆为三家公司:一家注重新能源和基础设施,一家专注硬盘和半导体业务,另一家专注于闪存芯片的生产。但由于上述股东的反对,这一计划并没有付诸现实。

在王淅看来,东芝之所以“自救”得磕磕绊绊,其实与日本经济当年陷入停滞后,大型企业寻找突破密切相关,“在这过程中,东芝引入的比较激进的管理模式当时在日本社会、企业间引发了巨大的争论。在传统日本企业的管理层看来,东芝导入的美国治理模式,更注重短期收益,更注重股东对公司的影响”。

陈言也认为,外部资本的到来并没有给东芝带来积极的改造效应,反而将东芝进一步向经营恶化的方向推进。

由于东芝庞大的业务板块涉及日本国防和核电等战略性行业,东芝董事会主席纲川聪在今年3月的临时股东大会上警告称,外国资金收购东芝可能导致东芝失去政府订单,并且可能迫使东芝出售其国防及核电业务。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国内基金在最后一刻出手。

“虽然最终的收购价格尚不及西方股东预期的一半,但与2017年接手时的3000多日元的股价相比,在东芝的股东看来,这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陈言说道。

东芝已连续第五年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日本制造业“光环不再”?

对于退市的前景,陈言预计,后续东芝还会通过企业内部经营的改善,在未来重新上市。王淅也认为,退市不是躺平,“尽管东芝自身的经营存在严重的问题,但日本股市还是给了5年时间调整,一旦再度符合上市标准,可以重回东京证券交易所。同时也说明东芝目前的业务对于日本经济很重要。”

东芝官网显示,近日,东芝不仅在英国开设了量子技术中心,还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开设了再生创新中心,“英国是其中一环,目的是让集团‘通过数字化实现碳中和与循环经济’的业务重振。”

收纳于黑色框架内的世界首个透射型Cu₂O太阳能电池单体(淡橙色部分)。(图片均自东芝官网)

“日本国内也比较期待东芝未来的重组,认为东芝是‘积极的退市’,避免后续受到股市、资本波动方面的影响。”王淅告诉第一财经,“而且,从东芝最近的国际化布局可以看出,公司希望继续在数字化和能源领域保持领先。”

不过,陈言认为,日本制造业发展从最初的钢铁到半导体以及家电,目前在这些领域的优势都不显著。“眼下仅日本的汽车对美出口保持强势,也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助推力之一,但和引领时代发展的电动车、新能源、5G产业相去较远。”陈言说,东芝的衰败,是在这种产业变化过程中出现的。东芝的半导体、家电、核电等业务其实本身具有很好的技术,但在整个产业浪潮的发展中,这些领域的优势都不再显著,甚至被赶超。

陈言认为,作为日本老牌制造业象征的东芝,最终走到当前境地,是日本整个制造业产业的衰落使得企业发展后力不足所导致。“虽然东芝还有闪存业务,但在细分领域中也不具有绝对的技术优势。东芝通过此次股票上的强行收购,未来得以重新提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是日本产业衰落的象征。”

在王淅看来,尽管局部需要调整,日本的制造业并没有暮气沉沉。她举例道,在数字化时代,AI、芯片、算力,都是今后衡量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要素。“在这些方面,日本还是获得了不少新的发展机遇,比如将当前火热的生成式AI与养老结合,又或者利用AI来缓解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日本也在尝试从这些场景的运用中提炼自己的竞争力。”

王淅认为,日本产业发展的动力往往来自于对种种约束条件突破的诉求,“老龄化、资源匮乏、粮食自给率低下等,这些都是具有全球共同性的课题,日本希望通过解决这些课题来继续保持国际竞争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