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生物医药投资人、企业:穿越周期,活下去| 疫情后的他们

第一财经 2023-10-04 11:21:34 听新闻

作者:林志吟    责编:刘佳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景气度与资本的投入息息相关。本轮市场调整,既受大环境因素影响,也是前期过热后而出现的降温。如何穿越周期活下去,成为了生物医药投资人、企业们的共识。

作为生物医药投资人,张莉在过去的9年时间里,亲历创新药从无人问津、到投资火爆,再到投资降温这些过程。

医药魔方InvestGo投融资数据库显示,从2021年起,一级市场上创新药融资无论是事件数还是金额皆连年下滑,截至8月30日,今年创新药融资只有135起,总金额为181.4亿元。

在A股或者港股市场中,不乏有上市后股价陷入深度破发的生物药企。

本轮市场调整,既受大环境因素影响,也是前期过热后而出现的降温。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景气度与资本的投入息息相关,新药的研发,离不开资本源源不断的投入。资本市场的降温,直接影响到投资人获利,进而也影响到创新药企再融资。

如何穿越周期活下去,目前也成为了生物医药投资人、企业们的共识。

张莉目前的身份是齐济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近日,在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她说,在这波市场调整中,会有基金、药企继续壮大发展,但也不排除还有一大推倒下的,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在变化的周期中存留下来,而活下去、跨越周期,才能追求长期的盈利。

调整

本轮资本市场调整,是从两年多前开始的。

“资本的投入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没有了资本,就相当于机器缺少了润滑油,对于投资人以及药企而言,目前遇到最大的挑战是,对于创新药的回报,缺乏信心。”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杨大俊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5年起的医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点燃了创新药研发与投资热情;2018年的港交所18A规则、2019年的科创板均允许未盈利Biotech公司上市,给药企提供融资渠道的同时也给投资人提供退出通道。2020年新冠疫情后,医药行业更是吸引了各路资本入局,创新药的估值不断被抬高、泡沫也在被吹大。2021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下发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公开征求意见稿,目的是遏制抗肿瘤药物“伪创新”,该政策对医药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在逐渐发生变化。

醴泽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凯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现在市场的调整,是行业回归理性的一个过程。过去几年,在资本的驱动下,企业盲目大规模拓展研发管线,这些管线产品,可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更多还是仿制药。生物医药行业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企业们为了迎合资本的需求,把钱花在了很多不该花的地方,这浪费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医疗资源、临床前研究资本。

在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祥峰投资合伙人袁建伟表示,现在的投资人、企业家可能还没有真正接受现实,总认为资本寒冬影响到的是别人,还没真正意识到这个事情说不定明天或者下个月就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越不提早进行应对,等到危机真正发生时,结果只会更惨。

一些投资人在寻找投资标的上,已变得更加谨慎。

“我们是从2017年开始尝试投资创新药,那时候有很多投资机构是不请教KOL,不阅读论文,也较少开展专家访谈。现在我们投资一个早期项目,要访谈各式各样的工程师、科学家、医生等,与此同时,也要求合伙人自己也要阅读论文。”袁建伟说。

国寿股权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陆海表示,其目前的投资策略会根据基金本身LP的要求,随时随地进行调整,但总体投资的节奏并没有放慢,当前这种市场反而带来的投资机会更多,因为抬杠的人少了,不过在考察投资标的上,会更加严格。

减肥瘦身

9月28日晚间,信达生物公告称,主动撤回帕萨利司片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目前距离该药上市只差临门一脚,却突然撤回,成为市场焦点。

对此,信达生物表示,由于合作方对该产品海外开发策略的调整,导致公司后续确证性临床三期研究的投资大幅增加、研究时间显着延长。公司基于整体研发策略和产品价值管理的考量,决定主动撤回帕萨利司片的本项申请,并将资源集中投入在更多重要管线上,一如既往地坚持高质量的产品开发,满足更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考虑到该产品所申报适应证的患者群体较小、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撤回本项申请对公司的产品销售影响非常有限,且对公司的整体投入产出有更正面的作用。

目前调整在研发管线的,并非只有信达生物一家。

近日,君实生物对一些早期研发管线也进行了调整。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宁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面对当下的资本寒冬,大家可能都在做各式各样的准备工作。公司的现金流还处于非常健康状态,即使是这样,也得居安思危,以此来适应对外部不断变化的局面。“我们也在做基本功,进行减肥瘦身,公司有接近70个创新药管线在研中,公司会根据产品管线的特点进行精简,挑出最好的,以最快的速度推进临床试验,早日送到病人手中。”

和黄医药(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几年前,资本市场非常火热,企业很容易融到资金,基本不会考虑到管线调整问题,这轮资本市场调整,可能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企业需要提前做好一些准备。

“我们的策略是在有限的资金支持下,希望尽快地实现盈利,另外,对于哪些产品管线会推进临床研究,我们会反复分析,而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苏慰国说。

并购潮在逼近

本轮资本市场调整,也正在倒逼中国医药创新更上一层楼。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现在生物医药行业遇到的困难,是Biotech公司估值回归理性的过程,一开始,有很多Biotech公司的估值是被高估的,现在的市场调整,无非是让这些企业估值回到正常水平。这波市场调整,让我们学会理性思考,一些药物能不能继续投资下去,过去一些药物的投资逻辑是,一定要证明药物可以开发,而不会考虑市场能不能真正消化,此前我们很少听到一些Biotech公司宣布终止一些药物开发的。现在是各方思维破局的时候,要思考什么样的药物才真正是有高临床价值的。

过去几年,得益于政策、资本提振,大量的生物医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轮资本市场调整下,生物医药行业是否会迎来并购潮?该问题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张莉说,当下的生物药企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活下去,预计未来可以看到更多企业和企业的结盟,企业或者基金之间的结盟。

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表示,当行业泡沫出清的时候,河道会变得更加干净,市场也会更加清明,她个人感觉是,从现在开始的一年当中,并购整合的数量会在增加,退出市场的玩家也在增加,退出市场的不仅仅包括创业者,也包括基金行业的人。实际上,这也不是坏事,当大家都能轻装上阵的时候,整个市场的效率会提升。

过去几个月,行业并购的消息也在传出,如6月27日晚间,百克生物公告称,其将按照一次定价、分期实施的原则,拟对mRNA疫苗企业传信生物进行增资及股权收购,并以百克生物最终持有传信生物100%股权为目的。

目前有一些大药企也在试图寻找合作机会。

“资本起的时候,你跟人合作特别难,现在资本寒冬后,跟人合作反而容易了,这并不是坏事。我觉得对于一家大的药企而言,现在遍地是机会,我们也在积极融资,积极找合作,阿斯利康全球的科学家现不停来到中国,目前还有5—10个科学家在中国到处看项目。”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