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动研发产业,发动中国科创新引擎|把脉中国经济

2023-10-26 16:54:29 听新闻

作者:孙文华    责编:高雅馨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创力量,目前,我国的科研投入巨大,创新力量强大,数字中国更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新力量。

(孙文华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博士、高级经济师)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情况和问题

根据财政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2022年财政收支情况》报告,2022年全国税收收入166,614亿元,比上年下降3.5%,非税收入3.70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4%。主要税收收入项目中,消费税与资源税增幅较大,分别比上年增长20.3%和48.1%,显示消费行业和资源开发产业有明显增长。而下降幅度较大主要是增值税、契税和车辆购置税分别比上年下降23.3%、22%和31.9%,这其中,增值税大幅度下降而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却仍有小幅度增长,显示社会经济总体交易额稳中有升,但企业利润下降。其中,房地产业相关税收下降与其在GDP中的占比下降相对应,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比上年下降5.1%。但2022年我国全年GDP共计121万亿元,同比增长3%。说明我国经济总量稳中有升,增速放缓,但经济结构正在调整过程中,虽然房地产业下降了,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比上年增长9.1%。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中,民生支出占比较为突出。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判断,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调整过程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创力量,目前,我国的科研投入巨大,创新力量强大,数字中国更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新力量。

一、科技创新要让研发产业化

我国的很多科研装备、科研软件依赖于进口,虽然企业的研发投入有一定比例,但平均研发投入水平仍然较低,研发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目前政策对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等科研项目的支持程度较高,但针对研发机构的引导和支持政策还不鲜明,对研发产业化的认识还仅限于“研发机构”,还没有明确研发产业化的体系,学术界对研发产业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在科技强国战略的背景下,研发产业有必要在新时代突显其地位。

一要更为精确地定义研发产业。研发产业包括:为研发提供实验设备、软件、易耗品、数据、新材料等全产业链的企业;为研发提供服务的企业、机构或平台等,如智库、策划公司、商业调研企业、数据服务公司等;有明确服务、报告及产品成果目标的研发、试验过程。

二是强化“自主创新”的采购服务要求。明确政府采购中要有自主创新的“研发器材、研发软件”等。

三是推动融资租赁等金融方式在研发产业中的应用,明确折旧方式,提供税收政策支持,鼓励相关机构开展研发装备方面的融资租赁金融服务。

二、破除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术围墙”

毛主席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社会历练的研究人才,是科研院校的重要科研力量,高校应当适当引入社会人才,实施职称互认,并取消年龄限制,鼓励科研团队建设。

建议要建立“新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取消引入的“非升即走”的资本化考核制度,鼓励科研院所开设以研究人员个人名义设立的“工作室或研究所”,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坐得住冷板凳,专注钻研科学问题,不会因为生计而内卷,不会为了发论文而论文,不会为了申报项目而申报项目。

鼓励“校地合作”,促进研发产业围绕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每个大学都要和地方国企建立“科创园区”,对于“技术突破”项目予以重点鼓励。

三、高度重视研发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科研创新已经有很强的基础,卡脖子技术是当前我们急于需要解决的难题,研发产业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作用也值得我们引起重视。

一是研发产业能更快地促进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力量。我国很多实验室设施设备、软件是进口的,需要在国家层面统筹我国自主创新的实验室设备生产企业和实验软件资源,让现有的研发产业企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是研发产业能快速推动“办公楼”的租赁,研发是“智慧集成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要素载体,研发空间能更好地发挥城市空间功能的优势,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化发展、金融服务等各种专业服务激活。

三是研发产业要确保城市就业的稳定,研发是一种集体行为,需要社会大量的投入,研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各类社会人才,让“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成为现实,更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是研发产业能带动大量的研发投入品生产和消费。由于研发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实验的过程,需要有大量的实验用品、用料被消耗,这也无疑将扩大工业企业的市场空间,增加不断创新的中间品市场机会。

四、政策建议

研发产业要发展,关键是要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将传统的“土地财政”思维转变为“股权财政”。建议:

一是把科创孵化作为城市能级的硬性指标。“底特律”城市的衰败告诉我们,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周期性,不变的是人们需要就业的机会,变化的是科技创新的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的事,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科创孵化、加速等已经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政策支持方面还有待于加强。

二是把产业基金作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建议推动“地方政策的绩效评估”立法,减少因决策失误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程度,强化绩效评估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力,同时,将产业基金作为地方财政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政府在“空间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基金的投资模式促进研发产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全,宋高雅,贾康.新时代治理优化取向下财政紧平衡的路径选择[J].经济学动态,2022,No.734(04):15-28.

[2]闫坤,鲍曙光.紧平衡状态下财政支出改革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2,No.466(09):94-103.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