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产业的变革正从单一的赏花经济升级为包含种植、加工、文旅服务和数字营销的复合产业链。
F1中国大奖赛在上海的举办为城市消费注入新活力,促进了体育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嘉定汽车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窗口。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金融政策体现了“积极-防守”的思路,特别是“积极”的方面,强调了资本市场的平台作用、服务实体经济、精准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战略。
现在我国城乡资产价值差异是最大的,缩小城乡差异的路径需要靠乡村经营。
上海新场古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2024上半年,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关键领域展现出平稳且向好的发展态势,十大重点领域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14743.3亿元,同比增长6.73%。
上海的服务型经济已占上海的主导,虽然上海鼓励中小企业向科技创新转型,申报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但商务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未列为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支持的范围,这不利于上海知识经济的发展与推动。
在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旅游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创新策源地,大学科技园缘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总体而言,国外大学科技园区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大学科技园的核心是为上海的城市创新创造“动力源”
上海乡村产业的新质生产力不在农业生产本身,而在现有城乡格局构成的优势特征之上,为此,上海乡村的建设资金不仅在乡村风貌方面发力,更需要加大在文化创意、业态创新、乡村运营、品牌运营、农业科技等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投入,重视综合性乡村人才的培育和挖掘。要以“基本农田保护”为前提,积极推动上海特色的乡村产业新质生产力。
靠山吃山,靠路吃路,有些交通优势极为明显的小镇,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却未能发挥其交通功能的“汇商、通商”优势。
春潮经济也是一种自然发展的小镇经济现象。
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是我国的绿色锌都,资源丰富但交通运输不便。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创力量,目前,我国的科研投入巨大,创新力量强大,数字中国更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新力量。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振兴,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在乡村人口总量减少与老龄人口比重增加的双重大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正逐步推进年轻人下乡,但如何让年轻人回得去、留得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小农户数量为2.03亿,占全国农业经营户总数的98.1%,户均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85.2%。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弱小、分散、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传统小农户的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离不开“人”,当下农村和城市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传统农耕与传统经营方式也同样需要“更新迭代”。
在我们的脑海中,农田就是种地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人们赚的是辛苦钱,但他们不曾想农田在这个时代有了新的功能,“生态景观化”让农田变成了人们消费的场景,农田不仅有种植功能,更有了观赏的价值。
2023年3月16日,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传统优势食品产区规模不断壮大,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作为国家部委出台的首个聚焦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专项文件,地方应该如何依托《指导意见》发展,各区域发展特色食品产业应该注意什么?
除了城市就是农村,历来,从事农业的人员被称之为农民,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除了市民就是农民,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民市民化也已写入相关文件,农民这一称呼,在城镇化过程中,已经是泛概念,泛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 任何概念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乡村不同于农村,农村是泛概念,除了城市就是农村,乡村之于农村,具有地域的内涵,看得见山水,望得见乡愁,“乡”孕育了区别于其他“乡”的地域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突破了传统的“农村”概念,是党中央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对新形势下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局性布署。
我国用短短40多年完成了9亿多人口的城镇化,超过了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城镇化规模及城镇化进程。但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农村经济边缘化、农业用地碎片化等城镇化带来的世界性难题仍然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当农民的人居环境与城市居住环境同步时,农村现代化可以实现,而当农民通过各类乡村产业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时,农民的职业现代化也会得到提升。
上海市长三角科创产业金融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区域经济、乡村振兴、城乡产业金融(REITz基金、产业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