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有“四本账”,其中之一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账本,这本账的预算制度将有重大变革。在当前土地财政收入下滑,市场对“股权财政”增收期望上升的背景下,这一改革受到市场关注。
11月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见》(下称《意见》)。这意味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将迎来一轮改革,目前《意见》全文尚未公开,可以从会议通稿中看出些改革动向。
会议强调了三点:
·预算工作体现党和国家意志,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聚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要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财政资源科学统筹和合理分配,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杜绝奢靡浪费等现象。
·要坚持预算法定,强化预算约束,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预算管理研究所所长李燕告诉第一财经,此次中央深改委通过《意见》意义重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我国以四本预算为特征的预算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收入主要来自国有控股企业上缴利润及从国有资本控股和参股公司获得的股息红利收入等;支出主要为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主要包括国有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前瞻性重大技术创新、公共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灾后重建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支出和政策性补贴等。这一预算相较一般公共预算来说规模不大,但意义重大。
根据财政部数据,2022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约为5689亿元,同比增长10%,主要是上一年国有企业利润高于预期。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约3395亿元,同比增长29.5%,主要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支出增加。今年前7月,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55亿元,同比增长26.6%。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656亿元,同比下降2.2%。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邓淑莲告诉第一财经,国有企业会在以后经济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一方面,扩大现有范围,将更多国有企业纳入预算,取得更多收入;另一方面,聚焦重点,发挥其功能作用。
李燕表示,上述会议强调了预算工作的定位,更加明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要聚焦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并在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作用上,突出了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2022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支出来看,1710亿元主要用于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国有企业政策性补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改革成本支出和补充社保基金支出等。此外还将900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等公共服务支出。
邓淑莲表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并非国有企业预算,而是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等收入预算,因此并没有全面反映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等信息。目前市场上有一种期待,希望加强国有企业管理,增加盈利从而多上缴利润,为国家财政多做贡献。
近些年受经济下行、叠加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楼市土地市场低迷,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尤其是土地财政难以维持此前高增长。而民生、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压力不减,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为此一些专家建言通过“股权财政”来替代土地财政,比如提高国资总资产收益率、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来撬动高新产业发展等来实现财政增收,来弥补土地财政减收。当然短期看“股权财政”无法替代土地财政。
上述会议强调,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
专家认为,“土地财政”转型短期仍要加力稳定房地产市场,长期看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重塑税基和财政结构。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为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回升向好,宏观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更多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将加快落地。
地方中小银行面临资产质量恶化、信用风险加剧等问题,政策层面通过改革重组和资本补充等措施,有序处置风险,提升其经营效率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