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多部门详解“十五五”规划建议,国资将向新兴产业集中

第一财经 2025-10-26 21:25:40 听新闻

作者:祝嫣然    责编:刘晓雷

面向“十五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思路日渐明晰。

面向“十五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思路日渐明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其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排在“十五五”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首位。

国家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24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建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部署了四方面重点任务,可以从“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这四个方面来把握。

工信部24日召开干部大会,传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纵深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突出“强筋壮骨”、价值创造、安全保障、行业治理,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国资委党委24日召开扩大会议要求,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推动更多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

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全会继续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排在“十五五”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首位。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表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在“十五五”的发展目标当中,把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作为第一目标,第一目标又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相对应,形成了鲜明目标导向下的路径指引。

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20~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了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了33.6万亿元,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传统产业是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80%左右。

郑栅洁介绍,《建议》提出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举措。这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初步估计未来5年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和民生红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表示,未来对于制造业的发展要给予高度重视,包括在经济发展中保持制造业的合理比重,也就是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如何能保证科技的领先地位,先进制造业就是最重要的抓手。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也认为,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传统产业利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也能形成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是基本盘,也是我国产业最大底座,约占整个产业80%,如果忽视传统产业,会造成产业的断档。

未来十年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入,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引发产业发展模式、企业形态等出现深刻变革。如何抓住先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是“十五五”规划需要回答的问题。

郑栅洁表示,《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建议》还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为我国经济大盘、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既是对自身产业能力的自信,更是推动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争夺全球科技产业竞争主动权的关键举措。而“再造”的核心支撑,在于“当下有扎实根基、未来有广阔前景”的双重优势。“再造”高技术产业需破解核心技术、高端人才、市场化机制三大瓶颈,离不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方协同,打造高效创新生态。

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也离不开深化改革。工信部部长李乐成撰文分析,202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约13.4%,与传统产业80%左右的占比相比,还只是“小块头”。动力从哪来?要靠创新、靠改革。从深化改革看,当前制约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经营主体活力的难点问题、危及产业安全的风险问题还不少。

他谈到,比如,数据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但目前我国数据资源利用不足,制约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的卡点堵点问题依然突出,数据采集、流通交易和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标准不完善、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数据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有待完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数据权属界定不明确,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相关制度有待细化。加快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的任务很重,同时也意味着潜力还很大。

推动国有资本向新兴产业集中

“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实施中央企业产业焕新、未来产业启航、“AI+”等专项行动,持续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布局。中央企业聚焦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6个未来产业,结合企业资源禀赋,进行系统化布局,逐步积厚成势。

国资委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累计投资达到8.6万亿元。2024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5个领域的收入均超过万亿元,中央企业新能源累计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的一半,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占全国比例超20%,新动能、新优势在加快塑造。

国资委副主任袁野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久久为功。将以高质量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为契机,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央企所能,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不断提升工作质效,加快打造一批引领未来竞争的新兴支柱产业,进一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近段时间以来,国资委在多个场合密集表示,将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引导中央企业培育更多引领产业升级、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兴支柱产业。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国有资本向新兴产业集中。通过向新兴产业集中,可以推动央企在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上取得突破,从而提升央企的核心竞争力。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通过向这些领域集中国有资本,可以确保国家在这些关键领域的战略安全兜底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徐磊表示,当下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非传统安全挑战等外部冲击加剧,需求扩张的内生动力仍然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阵地。

徐磊表示,下一步,中央企业要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精”提质,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布局的精准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更加注重投前评估和投后评价,以高质量投资引领高价值增长。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