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500亿元,人工智能相关注册企业约17万家,核心企业900多家,居全国首位,其中上市企业85家,营收100亿元以上20家。
11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实施意见》聚焦广东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重点提出22条政策举措,力争在算力、算法、数据、产业、生态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广东拥有7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和16家省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广州、深圳以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着力点,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广东有望实现智能算力规模全国第一、全球领先,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企业数量超2000家,打造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构建全国智能算力枢纽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场景应用全国示范高地,形成“算力互联、算法开源、数据融合、应用涌现”的发展格局。
当谈及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就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加强合作时,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在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将利用港澳人才和资源优势,发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四大合作平台桥头堡、试验田的作用,发挥大湾区政策体制优势,探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力争在湾区内探索建立数据流通规则体系及完善运营机制。
广东将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构建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珠三角地区为核心,粤东西北各地市协同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广州、深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支持河套地区建设人工智能总部基地和专业园区,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研发型产业园。发挥珠三角地区产业资源集聚优势,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支持粤东西北建设算力基础设施,为广东算力服务提供支撑。
广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孙翔表示,广州近年来聚焦优势行业,加速产业智能化进程。支持企业为主导,与高校院所组成创新联合体,共同承担国家、省、市重点研发项目,围绕先进制造、车辆交通、健康医疗、城市治理这4条优势赛道,部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等专项,在人机协同、生物识别、智能视频分析、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掌握多项核心技术。今年以来,广州紧抓大模型发展机遇,先后在城市交通、自动驾驶、社媒营销、生命健康等领域发布了9个行业大模型,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度应用,形成新质生产力。
面对通用大模型对智能算力的需求急剧增长这一情况,深圳正增加智能算力供给,不断强化智能算力“底座”支撑能力。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谭岱称,5月出台《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出强化智能算力集群供给,积极有序集聚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的智能算力资源,打造城市级、大湾区级、企业级智能算力平台。
据了解,深圳正起草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将智能算力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规划到2025年人工智能算力规模达全国各城市领先水平。
谭岱表示,深圳积极构建全栈自主算力供给能力,支持企业开展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并适配多种深度学习框架,打造自主可控的智能算力全栈技术和产品,已能有效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同时,深圳还按照“国内、国际两条主要算力供给技术路线并重、继续加大开放”的原则积极推进系列智能算力中心项目建设。
此外,深圳还将强化算力统筹调度能力,加快城市级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建设,积极落实国家“东数西算”战略部署,支持企业根据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布局设计,基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前往韶关等地建设智能算力中心,或采购相关智能算力服务,统筹使用全国智能算力资源。
深中通道让深圳与中山成为了左邻右里;海陆空铁多维联动,多种交通方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紧密联系、要素流动的纽带。
这些来自1500米深海的清洁能源,通过香港、三亚、珠海等地的陆岸终端,源源不断输送至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
珠海边检总站今年查验出入境人员突破1亿人次,单日客流量创历史新高,反映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断提速。
鲜明提出建设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培育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超2600家,先后发布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
广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选址位于冷链业态较为丰富的增城区和花都区,总占地面积为2007.63亩,与广州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空间重叠、功能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