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解运亮为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8月开始,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新一轮刺激政策陆续出台,但地产的多项数据仍未好转。从销售来看,政策放松后全国地产销售低位企稳。一二线城市效果相对明显;三四线城市商品房销售波澜不惊,保持平淡。从投资来看,房地产投资仍较为低迷,截至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降幅已经连续7个月扩大,土地投资尤为疲弱。
参照2014—2015年经验,房地产市场企稳可能仍需更多政策支持。2014年9月30日,为应对当时房价下行压力,实施“认房不认贷”,首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为30%,贷款利率下限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2015年7月国务院提出棚改货币化安置,9月落地细则提出货币化安置比例不低于5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改革。本轮地产调控措施已经基本覆盖了2014—2015年出台的核心政策,包括“认房不认贷”、放松住房信贷、降低税收等。但政策放松力度不及2014—2015年。针对地产需求侧,一是建议地方政策进一步放宽热点城市的限购限售与贷款条件,提振购房者的买房热情;二是房贷利率仍存在下降空间,考虑到近期我国通货膨胀水平较低,市场主体面临的实际利率可能并不低,央行可以适当降低政策利率,并引导LPR利率下调。
投资端来看,近期我们观察到一个积极的信号,地产新开工面积的同比增速出现了触底回升的迹象。我们认为其逻辑在于伴随房企库存的持续去化,地产行业的出清即将完成。但近期房企整体经营情况尚未明显好转,行业风险仍存。新开工的修复可能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政策给予支持,帮助开发商顺利完成修复。
一是政策需要帮助解决房企流动性不足的问题。1—9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的同比增速为-11.1%,深陷负增长,建议中央自上而下统筹规划,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房企的资金支持。在保持房地产信贷融资渠道稳定的基础上,在债券、股票发行等方面提供支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二是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有望对明年房地产投资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针对其资金来源,可以使用PSL或是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
三是建议设立专门处置房地产债务化解的金融机构,帮助加快推动房企债务重组,加速行业风险出清进程,以便更好实现“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
今年以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持续低迷,1—9月同比增速为-0.6%。民营资本对政策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政策环境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预期和信心,并作用于企业投资决策。民间投资偏弱不仅是地产行业偏弱造成的,还有部分行业的投资行为变得更为审慎。对于复苏脆弱和信心不足的行业,政策需要给予扶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一是政策在制定时应充分评估其负面影响,与市场主体建立常态化沟通反馈机制,防范政策调整过快过急,营造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二是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放开民间资本准入的不合理限制,为民间资本创造更多投资机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继续向着止跌回稳的方向迈进。但也要看到,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仍然处在调整之中,市场回稳还存在压力。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目前审批贷款超过6万亿元,涉及已经交付和正在建设的住房超过1500万套。
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极防范金融领域风险。
本轮土拍仍是房企基于理性决策基础上的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