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股力量汇聚融合,正迸发出新的能量。
作为对台交流合作的最前沿,厦门是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站。厦门市总人口约530万,目前,约12万名台胞在厦门工作、生活。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深度融入厦门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两岸青年亦在融合协作中推动着乡村振兴。
日前由厦门市委网信办主办的2023网络全媒体厦门行举行,活动主题为“两岸共话融合发展”,聚焦厦门重点产业、乡村振兴和科技创新成果,见证两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足迹与变迁。
在海沧区的洪塘村赤土社,位于天竺山景区的该村曾是闽南农耕式传统村庄,以水稻种植为主,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下,已蜕变为农业、文化旅游一体的乡村示范村。
这里建起了“产学研”一体化的锦熹陶瓷社,利用厦门本地的高岭土资源,传承和保护已有千年的同安窑陶瓷传统,普通人来这也能学着烧制作品。陶瓷社的工匠们制造出精美的文创和软装产品,博得了诸多客户的青睐。手艺了得的居民把扁食(类似馄饨)小吃店做出了口碑;旁边是一家正宗的窑烤披萨农场,拥有绿草如茵的美丽庭院。村民们一起生产带着泥土气息的农家特产和走在流行潮头的文创纪念品……每到周末,厦门市里或邻近地方的人们会被吸引至此,悠享轻松时刻。
村庄改变了模样,而不变的是,作为赤土社 CBD的大榕树,仍是老人们常聚常碰头的所在。村子里还对大榕树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提供给老人们休息聊天,正对榕树的水塘也流转清淤活化水系,更见清澈。
据两名台湾驻村青年“导游”介绍,该村的美丽蝶变得益于“洪塘村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项目”。
在建设过程中,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的成员们秉持着先造人后造物的理念,以“小组团队协作”的方式,在通过乡村振兴的机会进行硬件空间改造的同时,派出了驻村团队伙伴,注入了社区营造理念,提升村民的自信心,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
驻村的台湾青年,有的是为返乡寻根,有的则怀着事业理想,和本地村民一同筹划经营,打造出台湾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海沧样本”,开启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在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湖里区,台资女装企业欣贺股份(003016.SH)已经成长为国内知名的中高端女装制造商。欣贺于1992年创立首个女装品牌后,陆续研发设计出6大自主女装时装品牌,目前年产值近30亿元、年纳税额超2亿。2020年,欣贺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了台企携手厦门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厦门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年前三季度,厦门在吸引外资落地方面逐渐发力企稳。拥有对台区位优势的同时,厦门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在努力建设福建全域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发挥独特作用,进行了积极探索。厦门市商务局、海沧区相关负责人透露,厦门正在不断完善台企台胞留厦的相关政策和举措,助力两岸融合发展。
国家开发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开行将不断完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
湖北近年来涌现出潜江龙虾、随州香菇、洪湖藕带、武当山茶等多个区域公用品牌。这些优质农产品如何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完善农村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个人破产本身是对社会信用的一种促进、应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