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傅建平,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专职研究员)
我们处在新的技术革命变革浪潮中,数据将成为数字时代第一生产要素,谁掌握了数据谁将掌握发展主动权,谁利用好数据谁将赢得未来数字竞争新优势。
未来两三百年,世界的数字变革不会亚于过去的两三百年,不会亚于人类从农耕社会走向工业时代的变化,未来的变化应该更大。
01
数字时代必须有面向未来的数据要素
当下,各界对数据要素这一新生事物共识难聚、数据价值观缺失,基础制度难立、数据权属难定、数据割据难破、数据供给“气血不足”、数据流通“经络不畅”、数据价值难释放、数据监管难。
据预测,未来一半以上的工作岗位都将被“人工智能体”取代,未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大生产方式与工业时代标准化、规模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将大相径庭,这决定了用工业时代的“老办法”来解决数字时代数据要素“新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未来,人们更关注自我价值实现,数据产权将不再重要,数据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将依托数据价值网络由“人工智能体”自动完成,数据极大丰富且按需供给,数据流通自由高效,数据价值充分释放,数据监管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引领是价值观的引领,是时候来一次数字时代的“价值观革命”了!应遵循“信息大于物质”、“互联重于拥有”、“差异性优于齐一性”的价值取向,培植超越私有的公共精神。
进而探索建立适应数据特性的数据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制,强化、放大、运用数据的特性及其价值运动规律,调整数据利益相关者关系,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治,解放和发展数据生产力,促进数据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02
改造和培育面向未来的数据价值观
价值共创:按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凝聚各方共识、承担数据共同体责任、形成一致行动、谋求合作最大公约数、达成价值共创,使各类组织和个人成为数据共同体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
利益均衡:在追求个体数据利益时要兼顾其他个体及数据共同体的利益,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编织更紧密的共同体利益网络,把各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增进共同体利益。
责任共担:跳出以往“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路径依赖,着眼数据共同体的整体效能、发挥整体合力,聚焦共同目标,恪守共同规则,承担共同责任,努力为数据共同体发展作出贡献。
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国家数据治理体系。
数实共生:数据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全面深入渗透到生产、生活、治理各领域,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变革,催生以数字孪生为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打造新动能,拓展新边界,开辟新道路。
韧性发展:可持续韧性发展注重环境、社会和经济更具弹性和安全,数字化韧性供应链是可持续韧性发展的关键,构建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生产模式和价值网络成为未来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共同选择。
开放共享:坚持以人为本,在开放的基础上,通过共享让数据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充分结合、互通有无,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运行效率,推动文化和经济融合,促进社会均衡发展和整体进步。
普惠利他:初次分配,以价值共创为导向,保护数据处理者收益。再分配,按照公平优先原则,通过税收减免、社会保障支出等方式,兑现数据所有者权益。三次分配,以慈善公益方式分配数据财富。
共同富裕:把握数据特性及其价值运动规律,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夯实还数于民的制度基础,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数据生产关系,规范数据财富形成机制,让数据财富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促进共同富裕。
(本文作者傅建平,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专职研究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长三角数链基于“1+1+1+X”架构体系,建成全国最大规模区块链基础设施,目前已完成1200台专用算力设备组网。
为破除数据安全高效流通中的诸多堵点卡点,需从治理理念与具体制度上着手,树立“以用为主”的观念,明确数据治理的目标不仅是满足合规要求,更要通过数据的安全高效利用驱动数据业务价值的实现和增值。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据生产工具革新、场景驱动价值释放、流通生态重构、中小企业赋能和制度技术协同五大方面,推动数据要素从“沉睡的金矿”转化为“流动的血液”,驱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破局与共生,数据大使馆有望推动中国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塑造”全球数字秩序。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平衡安全底线(动态管控风险)与发展高线(释放数据红利),以此实现国家利益与全球公共品的共赢输出。这一创新实践,或将为数字时代的“休谟难题”(开放与安全的悖论)提供东方解法。
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加强统筹协调,联合国务院国资委,推进国有企业数据效能提升行动,多措并举推动中央企业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