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各地两会召开,31省份均公开了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整体来看,与2022年不少省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下滑相比,2023年31个省份收入均实现增长,反映出地方经济复苏带动收入增长。当然,这也跟2022年低基数有关。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产能结构等情况不同,31省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历来有较大差异。
从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规模来看,广东依然毫无悬念位居首位,以约1.39万亿元遥遥领先。江苏稳居第二,逼近1万亿。浙江和上海均超8000亿元,位列三四名。
山东、北京、四川去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列五、六、七名。河南、河北收入均超4000亿元。安徽逼近4000亿元,排名第十。
以上收入规模前10个省份排名与2022年一致。变化开始于湖北。
湖北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3691亿元,反超了山西、福建、陕西,与2022年相比排名从第14位升至第11位。当然与疫情前的2019年位居全国第10位来说,湖北仍需赶超安徽。总体来看,随着疫后经济稳步复苏,及能源价格回落,山西、陕西等资源型省份收入增速放缓,湖北收入排名正逐步恢复至疫情前。
在收入超3000亿元省份中,与2022年相比,2023年内蒙古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反超江西。在收入超2000亿元省份中,新疆反超云南。在收入超1000亿元省份中,吉林反超甘肃。其他省份收入排名与2022相比并无变化。
各省份经济体量不一,收入总规模相差较大,反映了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近些年中央强调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就需要考虑各地人口数量,而各省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则是一个重要观察指标,体现出财政体制的初次收入状况。
基于2022年各省份常住人口,第一财经计算发现,2023年上海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3.36万元,位居首位。北京以约2.83万元位列第二。另外天津(约1.5万元)、 浙江(约1.3万元 )、江苏(1.2万元)、广东(约1.1万元)去年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都超过1万元。
当然,上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狭义收入,并未考虑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等收入,如果将这些收入都考虑进去,像西藏、青海等人口较少、获得中央转移支付相对较多地方,排名靠前。
相比于收入规模,收入增速变化更能反映地方经济的发展变化。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从2023年31省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来看,所有地方均实现正增长。在2022年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导致偏低的基数背景下,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现恢复式增长,西藏、吉林分别增速位居全国前两位。
罗志恒表示,分区域看,2023年,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2.0%、6.7%、6.9%、10.7%,东部和中部地区财政收入增速偏慢,主因经济不确定因素和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叠加。分税种看,受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影响,江苏、浙江等东部省份企业所得税收入负增长;受大宗商品价格回调影响,陕西、山西等西部省份资源税收入大幅下降。
由于2022年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等影响,当年不少省份收入出现下滑,这也使得2023年收入增速有明显波动。为了更好地观察地方收入增长变化,市场会更加注重2022~2023年两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增速情况。
罗志恒表示,从两年平均增速看,西部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快于东部,江苏、广东两年平均增速负增长,共有8个省份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低于2021年。分地区来看,西部地区整体收入增长较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年平均增速为6.5%;中部地区两年平均增速次之,为4.9%,东部地区两年平均增速为0.9%,东北地区两年平均增速最慢,仅增长0.1%。
他解释,这种格局的变化主要源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下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供给冲击,资源型省份量价齐升,带动财政收入增长,新疆、内蒙、陕西、山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年平均增长超10%;而东部地区受到出口下行、房地产减收影响,江苏、广东、天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0.4%、-0.9%、-2.7%,吉林收入两年平均增速-3.1%,在全国垫底。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962亿元,同比多增679亿元,连续6个月正增长。
截至今年3月底,广东省登记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21.96万户,数量稳居中国第一;今年一季度广东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620户,同比增长17.06%。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
方案涵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国有“三资”管理等9大方面35项改革任务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曲晓杰说,接下来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各类资金对人工智能终端的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