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量化的沙堆

2024-03-04 17:19:40 听新闻

作者:杨峻    责编:高雅馨

今年以来,量化产品由于遭遇较大回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作者杨峻,百年保险资管董事长)

 

今年以来量化产品遭遇较大回撤,大家的议论很多,笔者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01

沙堆上的量化

小孩子喜欢堆沙子,为堆成大城堡,一直往上堆,慢慢地这个小沙堆会形成一定规模。但再加上最后几粒沙子时,整个沙堆突然就“崩溃”了。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物理学家巴克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展出系统科学理论中著名的“自组织临界”理论。

在研究中,巴克借助慢速录像机观察堆沙实验。他发现,初始时落下的沙子对整个沙堆影响很小。当沙堆达到一定高度,落下的沙子会导致整个沙堆发生细微移动。沙堆一旦达到“临界”点,所有沙粒就处于“一体性”接触状态。只要再落下一粒沙,就会产生贯穿整个沙堆的“力波”,把碰撞依次传递给所有沙粒,导致沙堆坍塌。

近两年大盘股票表现不佳,小微盘相较于大盘有稳定且显著超额收益。量化模型捕捉到了这个“优质”超额,纷纷加仓小微盘,导致了小微盘股票价格进一步上涨,市场上指数增强、量化中性策略的收益表现较好。亮眼的收益吸引了财富管理机构和投资者的青睐。量化产品规模扶摇直上,推动小微盘股的估值再上新台阶,产品收益进一步提升,进而带动规模继续增长。产品收益、规模之间形成脆弱的正循环,风吹草动都会成为压垮沙堆的最后那粒沙子。

据中信证券统计,近年量化产品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截至2023年三季末,公募、私募量化基金管理规模高达2万亿,同比增长近50%。其中私募量化规模高达1.58万亿,百亿以上管理规模的私募量化机构共33家。指数增强、量化中性等策略在这些机构的管理规模中的占比普遍达到80%以上。2023年,万得微盘股指数涨幅约50%,相对于沪深300的超额收益达到约60%。市场上屡屡传出警示小微盘泡沫化的声音,但大多数管理人和财富管理机构出于对规模和收益的渴求,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背后的风险。

今年年初中证500、中证1000持续下跌带来雪球集中敲入,券商集中平仓股指期货多头头寸,导致贴水走阔。一些管理人先知先觉,在沙堆崩塌之前止盈离场。当时小微盘股票价格依然坚挺,而贴水幅度的加深,让这些抢跑者多空两头赚钱,高位出逃。

但他们毕竟是少数,更多人是后知后觉的。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短暂出现的逃生通道已经关闭。

其中,指增产品的基准往往是走势较强的中证500、中证1000,而股票仓位却集中在暴跌的小微盘股票上,因此超额收益回撤明显。量化中性产品,面临多头端暴跌、空头端贴水收敛的两面夹击,产品净值大幅回撤。

这轮回撤中,指增产品超额回撤达到20%多。一向以稳健著称的量化中性产品的回撤也不遑多让。更致命的是,部分量化中性产品通过券商DMA加了高达四倍的杠杆,产品回撤超过 50%,触发了强制平仓或者客户主动赎回。这又让流动性本已脆弱不堪的小微盘雪上加霜,引发了量化阿尔法策略的大面积深度回撤,沙堆一层层地往下塌陷。

02

假如时间倒流,剧本并不会改变

假如历史重演,我们能避免这场危机吗?

恐怕很难。正如那个堆沙子的小孩,他会一直锲而不舍地堆下去,直到沙堆轰然倒塌为止。

普通投资者追求收益无可厚非,但他们很难有专业能力,透过鲜亮的收益曲线,发现量化策略背后的风险。然而渠道和管理人作为专业机构,对于背后的风险应该是清楚的。却由于过度追求自身的规模和收入,选择了视而不见。

在股票表现不佳、业绩亮眼产品短缺的大背景下,财富机构纷纷向零售客户大力销售量化产品。尤其是通过股指期货对冲贝塔风险的中性策略,历史收益既高且稳,加杠杆后收益率高达年化20-80%,怎么看都是香饽饽。同时,国内量化私募的竞争格局非常激烈,为了规模、收入、行业排名,蜂拥而至小微盘股票,火中取“利”,并暗自祈祷自己不是最后那一棒。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量化基金最大的风险在于拥挤的因子敞口、高杠杆。危机中两者的身影往往相互叠加,形成连环夺命call。

2013年小盘股行情启动,小微盘股票相对于沪深300的超额收益持续上升,量化阿尔法策略收益丰厚。但2014年底大盘股行情开始启动,小盘股相对于沪深300的超额收益回撤达到20%多,同时沪深300股指期货升水大幅上扬,量化中性策略受到两面夹击。同样的故事,在2016年底又重演了一次。当时,炒壳行情闪崩,微盘股大幅回撤,其回撤时间比沪深300更长、幅度更大,从而导致了量化基金长达1年多的低迷。

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更圆。2007年华尔街发生的quant quake,也是同样的故事。次贷危机初现端倪时,部分机构清掉量化策略以图自救,但是因为市场上的量化策略采用了同质化的因子,这些机构的卖出行为触发了同行集体卖出。同时由于高杠杆运作,去杠杆的过程导致交易拥挤、严重踩踏,统计套利的量化基金在短期内遭遇较大回撤。曾经名震华尔街的高盛量化投资部,经此一役元气大伤,管理规模从危机前的1650亿美元一路跌至380亿。此后高盛吸取教训,其量化负责人Armen Avanessians 说“我们现在疯狂地关注什么可能错,而不是什么可能对”。将量化因子指标从十几个调整为250多个,降低因子集中度,同时降杠杆,宁愿错过、也不要过错,高度重视尾部风险,高盛量化直到2019年才慢慢回到危机前的管理规模水平。诺贝尔奖得主云集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主要从事债券套利业务。由于套利收益微薄,LTCM主要通过加杠杆来实现高收益,杠杆一度高达30多倍。1998年8月俄罗斯政府宣布其债券延期偿付,LTCM 持有的大量新兴市场国债瞬间丧失流动性,在高杠杆下迅速爆仓。马克·吐温说过:“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同样的韵脚”。此次量化崩盘事件是灰犀牛而非黑天鹅。因为我们明知风险迟早会到来,但却并未及时采取行动,灾难降临时,方才惊觉无计可施。大哲学家黑格尔诚不欺我:“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03

敬畏风险,善待客户

金融投资往往盈亏同源。我们要敬畏风险,对非正常的利润保持警觉和清醒,遵循风控纪律。此次量化崩盘的真正原因,是在日益膨胀的利益诉求、日益拥挤的策略下,风险一点点堆积,最终以崩溃的方式予以出清。

李嘉诚说:“永远不要赚最后一个铜板”,背后是对风险的敬畏、对欲望的克制。收益和风险像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生。在金融领域,收益往往是显性的、当期的,而风险是隐性的、滞后的。当期做大规模、做高收益并不难,难在给自己留出逃生通道,尾部风险发生时我们还能熬过寒冬活下去。

此次幸免于难的管理人无非两类。第一类,在经营中秉承长期主义,对规模诉求有所克制,对风险更加警觉,在模型中加入更严格的市值风格因子的敞口控制,采用更加均衡的策略。第二类,幸运赚到了最后那个铜板,并在沙堆崩溃之前全身而退。但要清醒地认知到,我们很难侥幸成为第二类,更现实的是把风险管理作为生命线、努力成为第一类。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财富管理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产品销售为中心”是财富管理行业的顽疾,向买方投顾转型势在必行。当前主流财富管理机构,在实际营销中往往突出收益、淡化风险。唯有在“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投顾模式下,投资者才能借买方投顾来弥补自身的信息差和专业差,了解到产品策略背后的真正风险,做出有效的决策。

财富管理行业健康与否,也关系到资管行业的健康。当相对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从买方利益出发,代表广大普通投资者审视市场中各管理人产品的策略、收益、风险特征时,将对资管机构的行为产生正面约束。在市场高点引导管理人不追高,在市场低点则给管理人带来增量资金,在结构性行情中鼓励管理人保持定力不漂移。

 

(本文作者杨峻,百年保险资管董事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