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成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一财经 2024-03-07 22:19:26 听新闻

作者:王博    责编:谢涓

成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的重大机遇,塑造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将其作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全国两会讨论的热点。

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的重大机遇,塑造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正因地制宜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构建未来新优势。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去年12月底,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东方氢能产业园一期正式开园,产业园致力于构建氢能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形成燃料电池及制氢、储氢、加氢、氢能综合利用企业集群,打造中国西部氢能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

这个产业园由东方电气集团投资,当天还发布了国内输出功率最高、储氢容量最大的燃料电池配电车,高可靠长寿命200千瓦燃料电池堆,高性能T30系列膜电极等三款由东方电气最新研制的氢能新产品。这三款新产品均代表了国内氢能领域最先进成果。

氢能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中包括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沃飞长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首次试飞的一款全自研“飞行汽车”适航技术验证机。新华社

成都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西南地区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资源丰富,有大量富余水电可发展水电制氢。因此,近年来,成都市密集出台氢能产业系列支持政策,积极布局氢能等新型储能新赛道,推动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中国“绿氢之都”。

不只氢能产业,成都一直在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筹谋支撑未来发展的产业布局。

也在去年年底,由成都威斯津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申报的“mRNA通用关键技术平台建立及创新药物研发”项目,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前沿生物技术”重点专项立项,成为国家重点推动的“应用示范类”任务之一。

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不仅仅使抗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研发成为可能,还奠定了整个mRNA药物的研发基础。mRNA药物可以应用于预防传染病、肿瘤免疫治疗、蛋白替代疗法以及基因编辑治疗遗传性疾病。

成都威斯津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由中科院院士、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魏于全教授与曾在哈佛医学院从事mRNA药物相关研究并在该领域深耕近10年的宋相容教授联合创建。其研发团队源于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是依托四川大学等优质丰富的医学创新资源,近年来,成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打造又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而且目前发展势头迅猛,形成了生物经济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全牌照”比较优势,从一些指标和第三方机构评估来看,成都正在成长为与东部沿海并起的生物医药版图中的新一极。

事实上,成都创新资源富集,拥有包括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8所“双一流”高校在内的65所高校,布局建设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146个,在蓉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高等院校65所,有基础有条件依靠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不仅如此,2023年,成都市经济总量已经达到22074.7亿元,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人,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超大城市,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和要素成本明显上升双重挤压,传统发展模式和动力机制潜能趋于消退,迫切需要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今年1月初,成都市出台了《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开宗明义,“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的重大机遇,塑造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演化,未来产业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天的支柱产业,依托新科技、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对构建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战略意义。

《实施意见》将在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新型材料六大重点领域24条细分赛道前瞻培育未来产业。其中,24条细分赛道包括基因及细胞治疗、绿色氢能、飞行汽车、类脑智能、量子科技、先进碳材料等。

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是成都前瞻谋划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重要考量。成都捋清了当前自身具有的比较优势,在未来产业方向的选择上,充分发挥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产业基础优势。

厚植企业成长土壤

新质生产力即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因此,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形成突破以及政策倾斜支持,厚植企业成长的土壤。

其实与《实施意见》一起推出的还有《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天使基金投向未来产业机制、创新未来产业新型研发模式、引育未来产业新锐创业团队、激励引导竞相发展未来产业和提供未来产业高水平智力咨询和专业服务等五个方面十四条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按照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精准施策的原则,提出多条富含创新开拓精神的有力举措,从资金到载体保障产业发展。

比如,将未来产业纳入成都天使母基金的重要投向,按照市属国企基金管理,发挥天使投资基金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撬动引导作用。同时,建立天使子基金精准发榜机制,根据未来产业细分赛道特点和基金管理机构关注重点,精准设置发榜条件,吸引全球顶级早期或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参与子基金组建。

不仅如此,还将高水平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推广“岷山行动”计划模式,聚焦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新型材料等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未来5年以“揭榜挂帅”方式,在每个领域至少组建1家以顶尖团队为核心、成果转化为导向、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综合支持。

“岷山行动”是始于2021年1月成都高新区启动的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计划,当时明确未来5年将投入300亿元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经发布三批需求榜单,成功揭榜11个项目。

成都出台的这些政策为未来产业的培育营造了完整的创新生态:有投向未来产业的天使投资基金,有高水平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有多元人才梯队的引育政策,有未来产业研究服务平台,以及未来产业孵化加速园的承载空间。

不过,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根本问题需要形成突破,而解决这个问题被成都列为“一号工程”。

长期以来,成都科技创新资源丰富,集聚各类大装置大平台大院所,但如何让科技创新真正赋能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事实上,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就做出了“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重要指示。

去年以来,成都就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工作“一号工程”,出台了《成都市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等多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有效改善科技、产业“两张皮”难题,让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互为驱动、双向奔赴。

实际上,成都近年围绕加强创新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等,在全国率先推出“先确权、后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上述方案又重点针对成都市存在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够高、企业承接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中试熟化平台数量较少等问题,从5个方面提出28项改革举措和重点任务。

2023年,全市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家、总数达146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733.26亿元、同比增长16%;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同比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超1.35万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614.2亿元、同比增长10.8%;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第24位、较上年提升5位。

不仅如此,目前,成都已获批9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包括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成都新增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引进制造业重大项目281个、产业链关键配套项目332个。

2月27日召开的2024年成都市科技创新暨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工作部署会议强调,2024年,成都市科技系统将聚焦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强化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溢出、成果转化四大优势,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