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315维权 | 汽车价格战次生伤害,质量投诉同比增长近5成

第一财经 2024-03-15 16:56:15 听新闻

作者:肖逸思    责编:唐柳杨

降价后车企控成本压力更大,汽车质量受影响了吗?

一年一度的“3·15”将至,作为高价值的大宗消费品,汽车往往是消费者非常关注的话题。

过去一年来,价格战席卷了整个汽车行业,新车折扣率已经达到了两位数,“亏本卖车”现象层出不穷。降价对消费者而言,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以更少的代价买到同样的产品。但在“史上最强价格战”下,也有市场声音质疑,车企饱受来自控成本的压力,汽车质量还有保障吗?

车质网数据显示,2023年,该平台受理的有效投诉为168725宗,同比增长25.38%,年投诉量创下历史新高。单纯质量问题的投诉量和投诉占比均较2022年出现反弹,投诉量历史首次突破11万宗,同比上涨46.9%。混动模式转换故障、汽油泵故障、行车安全辅助系统等成为了投诉新热点。

“至于降价与车辆质量是否有关联,车企肯定会出于成本与利润方面的考虑来做一定取舍,去年大家可能也关注到了诸如车身材质、油箱形式等方面暴露出的‘看不到’的问题。”3月13日,车质网常务副总裁兼总编李熙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从汽车投诉网获取的数据也证实,2023年,消费者有关汽车质量问题方面的投诉量同比增长明显,增幅超15%。其中,和电气化相关的质量问题投诉量同比上涨超30%。

质量类投诉增长明显

据车质网2023年投诉统计数据,2023年自主、合资和进口品牌质量问题投诉故障数均较2022年有所明显增长,投诉量历史首次突破11万宗,同比上涨46.9%。

其中,美系品牌投诉量迎来爆发,同比出现翻倍式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日系品牌投诉量历史首次突破30,000宗,同比大涨92.8%,投诉大多来自部分丰田品牌热销车型。相比之下,德系品牌同比降幅最大,较2022年下降44.1%。

车身附件及电器依旧是三类品牌投诉故障数最集中的系统,合资品牌的车身附件及电器投诉故障数占比已超过总量的六成,较2022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合资品牌的转向系统投诉故障数同比有明显提升,占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与部分美系品牌车型投诉量持续高企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行驶里程在20000公里以上的车辆投诉占比之和较2022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投诉主要集中在质量问题,具体投诉问题为“仪表台开裂”、“部件老化”、“混动模式转换故障”和“影音系统故障”,投诉多来自于部分自主和日系品牌车型。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日增,相关投诉量也激增。从近10年来的变化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年度投诉量自2018年首次突破千宗后,便开启了同比阶梯式增长势头;特别是近3年,相关投诉量完成了“三连跳”,2023年的投诉量创纪录地突破5万宗,比2022年增长超3万宗,同比涨幅超过1.4倍。

记者发现,2023年同比新增的投诉量几乎来自于新能源汽车。作为对比,2023年传统燃油车投诉量净增长不到4000宗。而在激增的新能源汽车投诉量中,和质量问题相关的投诉尤为突出。车质网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投诉首次突破2万宗,达到2.56万宗,同比涨幅超过2.5倍,投诉占比超50%,达到了历史新高点。

2023年,新能源车质量问题投诉故障数同比大幅增长,较2022年涨幅超过3.4倍。从占比情况来看,发动机/电动机问题的占比超过了总量的1/3,较2022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投诉故障数同比涨幅接近11倍。此外,车身附件及电器的投诉故障数同比也出现明显增长,较2022年上涨2.3倍,占比超过总量的五成。

从具体故障问题来看,“混动模式转换故障”成为新的投诉焦点,投诉故障数创纪录地突破14000个,同比暴涨超过177倍,排名故障问题首位。此外,“座椅故障”的投诉故障数同比也出现了翻倍增长,较2022年涨幅超过18.4倍,故障排名飙升至第三位,投诉多集中在部分自主品牌车型。

记者发现,混动模式转换故障问题的投诉,其实并不是质量故障,而是某品牌油箱门事件后发动机自启动带来的用户抱怨。这个问题的投诉爆发,也与插混汽车去年销量的大增有直接联系。2023年,插混汽车销量为280.4万辆,同比增长84.7%,其中,比亚迪插混车销量就有143.81万辆,占比超过50%。

李熙称,混动模式转换故障与行车安全辅助系统故障,主要与厂家控制生产成本有关,由于其未采用规格更高的零部件而引发问题。

汽车投诉网公布的数据也显示,2023年,消费者关于新能源汽车和电气化相关质量问题的投诉量激增,前者同比增长近2倍,后者同比上涨超30%。

跳脱出新能源汽车的框架,在SUV领域,2023年单纯质量问题的投诉量和占比也均出现反弹,其中,投诉量历史首次突破40000宗,同比上涨33.2%。其中,“汽油泵故障”的投诉故障数同比出现翻倍增长,同比增长超过41.4倍,故障排名飙升至第三位,投诉多集中在部分美系品牌车型。

李熙告诉记者,针对汽油泵故障,目前厂家已进行了召回处理,这主要是由于汽车前期测试不充分,导致零部件可靠性存在一定问题。

 

新能源车降价投诉激增

除了质量问题外,2023年新上榜的投诉问题中,价格变动问题最集中,投诉量占比达79.56%,政策变动也容易引发消费者不满。

“我在2023年12月21日买了某自主品牌轿车,没想到仅2个月后,该车全系降价1.7万元,并且还增配了。我作为老车主,感觉受到了严重欺骗。”3月11日,有消费者在公开渠道投诉称。

该品牌另一位车主表示,刚买车仅半年,厂家就发布了新款,大幅降价,这无疑损害了老车主的利益。

同样因为降价太快而感觉被“背刺”的老车主不在少数。记者通过统计车质网信息发现,过去一年内,包括比亚迪、五菱、小鹏等在内的约20个品牌都出现了用户对于降价的投诉。由于新能源汽车价格变动更为透明且迭代更快,老车主感觉被“背刺”的现象更频发于新能源汽车。

车质网数据显示,从2023年新能源车其他问题的投诉点情况来看,价格变动的投诉量迎来大爆发,同比涨幅超过306倍,一举成为占比最高的投诉类别,超过总量的8成,投诉主要来自于部分热销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等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调整很正常,增配和降价,其实一直是汽车行业的普遍规律。当前价格变动频繁一是竞争非常激烈,二是智能电动车产品技术更新速度加快,老车主被“背刺”的感受加强。

但是从法律角度来看,车企降价后消费者要求补差价,并不是法律保护的权益。一位不愿具名的律师向记者表示,车企选择涨价或降价均属于市场行为。不过,消费者和车企可以协商具体的补偿方案。如果在消费过程中,车企或经销商存在涉嫌欺诈的行为,消费者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书面的保价承诺,仅凭销售顾问口头的“短期不会降价”或“短期不会出改款”的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可能会很难认定为消费欺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