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500年前的大航海时代,中国企业正在以独创性的商业模式、高速运转的供应链、充足的广告弹药或令人咋舌的低价,定义了「新大航海时代」。
在新大航海时代,商流、物流与信息流在全球范围内交换,但新主体、新目标与新的贸易方式,让出海商家们被更多新的市场机会吸引,也面临更多新的挑战。
但是,在“海外市场”的模糊概念背后,是200多个面貌迥然的国家和地区。当商家决定出海,把货卖到哪儿去,就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加入北美市场的内卷,还是靠产品赢得欧洲消费者的认可?选择“下南洋”,还是深入“西域”腹地?
从整体来看,北美市场最成熟、最大,竞争也最激烈;欧洲市场虽然消费力强,物流和支付配套相对成熟,但对商品和交易的规范限制更多,对新兴电商形式的接受程度也更低;东南亚六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正在从三年前的“蓝海”迅速变为“红海”,货架电商降速的同时,内容电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中东三国(沙特、阿联酋和土耳其)市场正在迅速扩大,但短时间内仍无法解决基础设施难题。
四大地区整体特点的对比象限图
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品类的商家来说,同样的选择可能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因此在一财商学院《2024出海攻略》的第二章将分析视角转向不同地区,通过梳理北美、东南亚、欧洲和中东四大跨境市场的主要特点及电商平台布局,帮助商家从横向理解和对比各个地区的“优势”与“不足”。
(本文是下篇:东南亚与中东)
1. 最大电商蓝海
年轻人口是推动东南亚电商兴起的主要群体。人口结构更加年轻,44岁及以下人口占比达到70%,消费人群平均比中国年轻10岁。
地理位置靠近,跨境物流成本较低。相比于太平洋另一边的北美,东南亚与中国挨得更近,极大降低了商家的配送时长和物流成本。除了岛屿破碎的印尼外,其他国家土地面积较小且集中,尾端配送时效更短。2022年第一季度,最短转运时间为1.37天(马来西亚),最长也只需2.68天(泰国)。
电商发展水平落后,增长潜力大。2020年前后,东南亚地区电商行业的整体水平与增长速度,都基本相当于中国2010年左右的发展水平——2020年东南亚互联网用户增长率为11%,相当于中国2011年的增速;而2021年电商市场规模占GDP比重,则为中国2013年的水平。
疫情的蔓延,客观上推动了东南亚电商行业的爆发。2021年,电商销售额占比从5年前的5%升⾄20%(Euromonitor);2022年互联网用户达到4.6亿,3年内增加1亿。更重要的是,疫情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东南亚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网购用户的购物频率增加4倍以上,新增网购用户留存率达到93%以上。
宏观政策环境利好。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2023年6月,RCEP对菲律宾生效,意味着中国跨境商家在东南亚的主要市场国家,都可以享受关税、金融服务等多方面的优惠待遇。
作为世界上电商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东南亚在过去几年被普遍视为出海掘金“新蓝海”,2022年中国对东盟的跨境电商出口同比增长98.5%。
2. “马赛克式”的多样化市场
虽然东南亚经常被作为整体进行讨论,但事实上,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和社会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印尼一国内,既有商业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城市雅加达,也有仍用纸币交易的传统乡村。因此,当中国商家带着相似的产品涌向东南亚各个市场,往往面临千差万别的结果,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自身产品特性因地制宜。
例如,新加坡虽然市场和人口规模最小,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都远高于其他国家,因此仍然是大多数商家出海的第一站。印尼虽然有着最大的电商市场和人口规模,但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极大。
“颜值经济”是东南亚电商的普遍特点,但是菲律宾消费者追求“是白三分美”,是亚洲地区美白产品使用率最高的国家;越南受日韩文化影响较深,偏好清爽透亮的妆底、自然色系眼影和亮色唇妆;“泰式妆容”则注重奶油肌式底妆,加上英气十足的粗眉和欧式长睫毛。马来西亚受宗教文化影响,当地消费者偏向使用不含酒精和动物原料的化妆品。而新加坡人则更愿意为有故事性、新颖有趣的产品买单(《2022泛亚美妆出海行业报告》)。
因此品牌在进入东南亚各国之前,首要就是详尽的市场调研,同时基于自身品牌调性和产品特点,针对不同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
《东盟》首期封面,体现出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二. 中东地区:还未出炉的“大蛋糕”
1. 沙特、土耳其和阿联酋是重点市场
对中国跨境商家来说,所谓的“中东”电商市场实际上主要指沙特、阿联酋和土耳其。和周边其他国家相比,这三个国家有一定规模的人口基数,收入水平较高,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在疫情之后电商获得了持续高速发展,也因此成为既欧美和东南亚之后,中国电商公司和商家们出海地图上的一个新地标。
2022年,土耳其电商交易额达到8007亿里拉(约合人民币1836亿元),同比增长109%;2023年,阿联酋电商销售额预计达到60亿美元(迪拜海关);同年第二季度,沙特电商企业注册总量达35314家,同比增长21%;注册物流公司数达到4288家,同比增长83%(沙特商务部)。
与中东其他国家相比,阿联酋、沙特和土耳其的电商能够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政策环境利好
沙特2016年提出“2030年愿景”,从依赖石油出口向多业态发展转变,其中包括了推动发展电子商务、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立独特的区域物流枢纽、地区和国际一体化;
阿联酋2019年提出“迪拜电商战略”,制定了到2023年电商为GDP贡献120亿迪拉姆(约合人民币235亿元)的目标;
土耳其2022年颁布《电子商务法》,重点关注消费者保护和信息流通;2023年的修订版加强了对电商平台市场力量的关注。
收入水平较高
根据IMF 2023年数据,阿联酋的人均GDP为5万美元,沙特为3.2万美元,均属于高收入富裕国家。土耳其的人均GDP为1.3万美元,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中国。
在阿联酋,公民医疗和教育费用均由国家承担。随着电商发展,当地消费者展示出较强的购买力,例如安克创新扫地机的高端机型(1000美元以上)销量增长很快。据Meta报告,沙特消费者中80%的人每天至少网购一次,单笔订单花费150美元左右。
轻工业薄弱,消费品需求旺盛
由于中东地区国家的轻工业普遍薄弱,对各类消费品的需求强烈,电子产品、服装鞋帽、家居个护产品都是热门类目。这其中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中东特色”消费趋势:
在沙特和阿联酋,消费者主要分为两大不同类型。一类是本国公民,平均收入水平较高,偏好先进电子产品、服饰美妆、家居用品;另一类则是来自周边国家的外国劳工,主要购买高性价比产品;
女性消费者受到保守的社会风气限制,线下购物很不方便,因此很快成为电商用户。2020年,平均每名沙特阿拉伯女性每年会在化妆品上花费909美元,接近英国女性(505美元)的两倍,中国女性(约100美元)的九倍多(折扣网站 Picodi);
高出生率使母婴用品需求也十分旺盛。2019年创立的母婴独立站品牌Hibobi(嗨宝贝),在中东市场拥有超过1000万注册用户,年收入达到5000万美元;
黑袍、白袍、头巾等日常服饰大量依靠进口,市场规模近千亿美元。每年800万条头巾来自中国商家。
和欧美地区相比,沙特、阿联酋和土耳其的支付和配送环节的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长期在迪拜生活的科递出海CEO栾天介绍,中东家庭住址多数不按门牌号管理,导致常见的邮政编码体系难以建立。
其次,支付方式仍然以货到付款为主,2023年仍有30%的交易没有通过线上支付,收货效率和退换货问题难以解决。中东各个国家在宗教习俗上也有不同的“雷区”,同时经营其他地区的商家,需要为中东市场设置专门的产品线,从款式、元素上进行区分。
2. “第二梯队”商家新蓝海
虽然相比几年前,沙特、土耳其和阿联酋的电商市场已有显著增长,但与北美和欧洲地区相比,这个市场整体的“蛋糕”还太小;与东南亚相比,商家进入市场的隐形门槛更高。
据栾天观察,将中东作为重点市场的跨境商家,不少是国内处在“第二梯队”的中小商家,他们或是想要避开美国已经相对内卷的竞争局面,或是产品力不足以打开欧洲市场,或是想要获得比东南亚更大的利润空间。而对竞争力较强的成熟商家来说,中东显然不足以成为出海的“第一站”,更多是中后期全球业务布局下的补充。
中东也是平台出海的“第二站”。
跨境电商能够促进消费市场多元化、助力更多中小微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并促进全球经济合作。
据悉,首批参加的20家跨境电商平台包括全球速卖通、Lazada、Daraz、淘宝出海、阿里国际站、亚马逊、集酷、Voghion、中国制造网、义采宝、Inniverse、毛衫派、得物、OTTO、日本乐天、新蛋、Shopee、Wildberries、Egatee、OzonGlobal。
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枢纽,正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发挥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
出海经历了从技术、产能到品牌的转变,现阶段在高端制造、消费电子等领域表现突出。
商家们心照不宣地选择加入多平台和多市场,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