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专家建议深入推动体制机制变革

第一财经 2024-03-31 20:51:21 听新闻

作者:祝嫣然    责编:姚君青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今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议话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日前表示,要发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导向作用,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和任务分解,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重点。

郑栅洁表示,在谋划“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时,充分考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特别是研究提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任务、基础性工程。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年度重点工作的有机结合,研究出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举措。

3月30日,在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暨图书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表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潜能巨大,要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创新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使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巨大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潜能巨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变道超车”的根本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原磊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重大部署。当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必须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从技术创新、制度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李雪松表示,一季度经济明显超出去年预期,实现良好开局。尤其是供给端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集聚的势头非常强烈。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潜能巨大,前景广阔。具体表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战略机遇,深厚产业基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动力,超大规模市场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需求牵引,要素综合保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质生产力》一书的作者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盖凯程、韩文龙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以及核心所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更是深化改革的关键命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质生产力为战略着力点,不断积极优化调整生产关系,深入推动体制机制变革,以改革创新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财经金融学院教授贾俊雪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取决于两方面,技术创新和要素配置。当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说市场扭曲,一些关键要素市场的改革还没完全到位,包括一些市场壁垒、地方保护等,这都是下一步需要着重发力的方面。

贾俊雪认为,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从创新而言,企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只有有效地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氛围、机制,才有可能真正的提升实现革命性的技术创新的突破。

李雪松也提到,可以通过稳步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较大幅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投资,采取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等一系列措施,将有助于促进国内消费,扩大有效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首个新质生产力指数研究报告发布

研讨会上,西南财经大学财经学院发布了《新质生产力指数研究报告(2012-2022年)》,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产业组织等五个维度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从省级、重点城市和行业三个层次对新质生产力的水平及其变化进行了测度和分析。

报告显示,2012~2022年,省级新质生产力指数稳步上升。2012年,新质生产力水平为0.071,2022年达到了0.179,是2012年的2.5倍。分阶段来看,2017~2022年间的增长速度较2012~2017年更快,这表明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

报告提到,新质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基础、科技基础、产业基础、人才资源等因素密不可分。从省级差距和空间分布来看,各省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差异,东部、中部地区保持着良好的上升趋势和增长速率,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发展势头良好,仍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

各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因此要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韩文龙表示,从经济带发展情况来看,长三角地区以日渐活跃的协同创新、更为扎实的产业协作、加速联通的基础设施等不断构建起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基础。京津冀地区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突出,其他经济带也要根据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