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将放牛娃培养为传承人,四川壤塘如何成为非遗之乡

第一财经 2024-04-10 15:38:21 听新闻

作者:吴丹    责编:李刚

2010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嘉阳乐住仁波切创办“壤巴拉唐卡传习所”,十多年里,逐渐发展成唐卡、藏香等46个非遗技艺传习所,培养出一大批非遗传承人。

90后觉囊唐卡传承人央迫盘腿席地而坐,右手握起一支尖细毛笔,在小小的矿物颜料磁盘里蘸取一点青色,凑近画布,笔尖缓缓落下,点染一朵云的光泽。

这幅千眼千手观音唐卡,央迫画了一年多,进程刚过大半。现在,这幅未完成的唐卡,搬到了北海公园阐福寺,与更多已经完成的唐卡一起参与了“文化原乡·福地壤塘”展览。除唐卡之外,铸铜、刺绣、陶瓷、石刻等80余件壤塘非遗精品和200余件非遗文创产品分散在阐福寺各座殿宇中,呈现出壤塘非遗的整体面貌。

像央迫这样的年轻一辈非遗传承人,在壤塘并不少见。2010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嘉阳乐住仁波切创办“壤巴拉唐卡传习所”,十多年里,逐渐发展成唐卡、藏香、陶艺、堆绣、缂丝、面具、造纸等46个非遗技艺传习所,培养出一大批非遗传承人。

“文化原乡·福地壤塘”展览现场

壤塘是一片美丽的藏地,拥有丰厚的壤巴拉文化。这里地处四川与甘肃、青海交界处,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孕育了梵音古乐、川西北民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壤塘又名“壤巴拉塘”,在藏语里意为“财神居住的地方”,但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地势崎岖、气候高寒,壤塘一度是全四川最贫穷的县。

十多年前,央迫学画唐卡时,还是一个农牧民少年。如今像他这样的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凭非遗技能成就着自己的事业,提振壤塘当地经济,形成上下游的非遗文化产业链,也继续影响带动更多的年轻一辈。

“觉囊唐卡有千年的传承,极具美学,是对生命最完美的表达。壤塘的非遗技艺为这些孩子提供成长路径,我们用心做好平台,希望更多人了解壤塘,不仅是看到作品,更是看到背后传承非遗文化的孩子。”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嘉阳乐住仍然把传习所的学生称为“孩子”,他看着他们成长,带动一个个农牧民家庭脱贫,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改变。

让贫困农牧民的孩子走近非遗

2021年,一部由日本广播协会导演井上隆史执导、中日团队历时5年联合拍摄制作的纪录片《唐卡画师之乡》,在日本播出后受到关注。

纪录片的主角是嘉阳乐住和他创立的非遗文化传习所,讲述了几名生活在壤塘的普通农牧民青年学画唐卡的故事。

镜头里,辽阔的雪山草原、险峻的峡谷和林地,以及星罗密布的草甸湖泊与湿地花海,让人感叹大自然之美,但也掩盖不了当地现实生活的贫困与艰辛。日本观众一边沉浸于唐卡的精美,一边为壤塘的农牧民而感叹。

嘉阳乐住生于青海,5岁时来到四川壤塘,随师父学习觉囊梵音古乐、觉囊唐卡、造像、雕刻、藏医藏药等觉囊文化。

1999年开始,嘉阳乐住走访壤塘乡镇,四处探访。他发现,当地偏远的农牧民家庭,一家常常有数个甚至十个孩子,没有足够经济能力养育,失学率很高。这些家庭除了春夏季节可以上山挖虫草或是依靠放牧,几乎没有稳定收入。经济困顿,导致年幼的孩子没钱上学,青少年则无所事事,颓废游荡。尤其到了漫长的冬季,当地的酗酒、赌博、斗殴事件频发。

最初创立研习所,他的目的是帮助那些贫困的、无学可上的,或是误入歧途的青少年,让他们从躁动的青春中安静下来,走进课堂,免费学习唐卡技艺,“画一幅唐卡需要几个月或者几年。只有你的心静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慢工出细活。”

传习所的“孩子们”

“唐卡的绘制过程就像是修行的路径,代表一个人的心性和品德。”嘉阳乐住说,制作画布、研磨颜料,就是修行的开启。

他相信,无论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人心深处都有善根,学习绘制的技艺,能让人的身心清净,磨炼心智。以前的唐卡传承都是在家族内部,传男不传女。但传习所的学生却不限性别,全部免费。他用艺术来呵护这些孩子,让他们重新生长。用嘉阳乐住的话来说,“科学地传承,更广泛地沿袭”,他会带着学生到故宫观摩,到各地博物馆学习临摹。

清华大学清华基地的一个研究特色是汉藏佛教研究,人文学院教授沈卫荣的团队一直在关注壤巴拉非遗传习所。在壤巴拉非遗文化传承的培育方案里,他发现汉藏多个传统的吸收和融合。比如,唐卡工作室的学生会接受到宋画山水、花鸟与人物临摹的训练,或者学习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美术史上的经典。沈卫荣认为,这种开阔的美育视野,是大多传统民族工艺产业中人才培养所不具备的。

“非遗文化+”的壤塘模式

沈卫荣将壤巴拉非遗传习所称为“壤塘模式”。这里不仅弘扬觉囊梵音、唐卡、藏香、医药、瓷器等技艺,也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元素,将传承与发展当地经济结合,探索创造出一种与当下社会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们就是一批放牛娃,懵懵懂懂地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既通向养育我们的家乡文化,也引领我们走向广阔天地。”藏医药传习所负责人扎西娜姆告诉第一财经,她11岁那年走进传习所时,从没上过学,是这里改变了她的命运。

扎西娜姆年仅24岁,却已成为藏药浴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这些年,她带领近60位学员创业,成为创收600余万元的“非遗创业青年”。

1998年,扎西娜姆出生在壤塘县上壤塘乡康垄村的牧民家庭,“我们牧区的孩子没有读书的概念,当时听说传习所,就想去尝试一下,给自己寻找另一条出路。”扎西娜姆说,像她这样的壤塘女孩,大部分都在十几岁嫁人,操劳度过一生。

最初的传习所,条件并不好,大部分人学画唐卡,她选择学习藏医药知识。2011年起,扎西娜姆接受爱心人士资助,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学习中英文和国学,钻研中医学和藏医药学。2020年,在传习所支持下,扎西娜姆建起第一座高原鲜株精油萃取工坊,创建川西北第一个药妆个护民族品牌“阿如藏”,开启自己的创业路。

“文化原乡·福地壤塘”展览现场

今年30岁的壤巴拉非遗创业园园长、党支部书记桑州,也是普通牧民的孩子。从小淘气的他,只读过几年小学便辍学在家。16岁时,他受资助到北京学导游,又到上海游历,学成之后回到家乡。

2019年,壤塘县非遗文化传习创业园成立,唐卡、藏医药、藏绣等15个传习所入驻创业园,年轻的桑州担起创业园负责人的重任。

这位90后管理者凭着对壤塘文化的热爱,在传习所开启“非遗文化+”的产业之路,且越走越宽广。“阿如藏”是非遗藏药浴的美妆创新,《喜一》《格萨尔王》等动漫则是非遗文化与科技与动漫的破次元壁结合。现在,壤塘的非遗文化都衍生出相应的产业链,壤塘县3000多名青年农牧民都在从事与非遗文化相关的生产、保护与传承。

壤塘县委副书记孙宏斌告诉第一财经一组数据,截止目前,壤塘县各类非遗文化传习所发展到46个,整合各类资金1.2亿元,去年创业园内传习学员人均收入超过2.5万元。壤塘的非遗文化半径正在不断扩大,发展到上海、深圳、浙江、江西景德镇及成都、绵阳等地。

2016年,壤塘依托上海金泽工艺社成立9个传习所基地,现在已经建起飞地基地22个。非遗文化正尝试与数字文化、音乐、手工艺、创意设计等不同板块融合。

这次带到北海公园展览的壤塘非遗精品,仅是传习所十几年来极少的一部分成果。更多的作品,都展示在壤巴拉非遗博物馆。在这座占地面积3.9万平米的综合性博物馆中,容纳了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天文历算、藏医药等丰富的非遗文化类型。

作为“四川省非遗年度人物”,桑州带领壤塘非遗文化传习创业园实现了近两千万元的经济效益。他认为,嘉阳乐住作为引航者和开创者带路,才让他这样的放牛娃成长为非遗传承团队中的一员,壤塘的非遗文化也才有机会被世界认知。对壤塘来说,用非遗文化“软实力”推进乡村文化复兴和产业振兴,是未来更长远的目标。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