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条被称为‘黑灯工厂’的全自动产线区域中,钢卷的抓取、搬运和检测等都已经实现了‘无人化’管理,尤其是缺陷检测环节,高速运行的摄像机会对带钢表面进行高速抓拍,‘针孔’一般大小的瑕疵都不能漏过。”
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期间,宝钢股份冷轧厂智慧制造副厂长刘德成对第一财经表示,近年来,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背景下,宝钢股份较早地进入到了数智化转型过程中。冷轧是钢铁制造的末端工序,“钢卷在经过酸轧、退火、镀锌、彩涂等流程后,会变成厚度更薄、精度更高的汽车板,最终供应给包括特斯拉等在内的头部车企。”
“黑灯工厂”区域的行车。邹臻杰/摄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产业创新驱动。
据刘德成介绍,上述数智化操作是宝钢冷轧经历近10年探索后的成果,通过新技术实施与应用,“黑灯工厂”区域实现了劳动效率提升35.1%,产能水平差、吨钢加工成本、吨钢能耗和吨钢综合污染物控制等水平都有了大幅度进步。
除了数智化操作,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也是宝钢股份持续探索的方向。“我们的目标是在减轻体力负荷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把繁重的脑力负荷也减轻,尤其是在钢铁制造的核心生产控制环节。”刘德成说。
刘德成告诉记者,经过3年近700次探索迭代,团队实现了汽车板连退产线的AI主操,系统可以对超过800个数据和参数进行处理,并且能预测未来30分钟工艺参数变化情况,并直接将指令下发至PLC控制系统,完成毫秒级的人工智能控制。
“另外,在某个张力纠偏的具体案例中,人工智能比操作人员提前54秒感知到异常并进行响应;统计表明,此前每3分钟左右操作人员要介入调整1次,通过应用人工智能,下降到30分钟介入1次,降低了人员90%以上的脑力负荷。”刘德成补充说。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除了数字化升级,宝钢股份在绿色低碳领域也有不少实践。宝钢股份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刘仕君告表示,公司早在2022年末就建立起了国内首套智慧碳数据平台,覆盖了全公司41项大类产品、373条机组/工序以及超过3000个明细牌号;今年3月以来,已陆续下线了减碳30%的硅钢与减碳60%的气瓶用管。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葛东波也在22日举行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启动会上表示,现阶段,上海正在以产业创新驱动为核心关键,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构筑发展新动能。其中,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化转型”加速推进,紧抓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工厂两个“牛鼻子”,累计培育“工赋链主”25家、工业互联网平台34个,共链接全国120多万家企业、861万台设备,带动21万中小企业上平台;同时,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累计创建14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3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8家国家级绿色园区67项国家级绿色产品。
我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总量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会议期间各方深入交流、碰撞思想,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与合作意向,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智慧与力量,也为各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随着论坛成果的逐步落地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将创造一个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美好未来。
本届大会的主题为“在乎者赢,行动者胜”,旨在通过搭建国际化企业交流平台,推动企业践行ESG理念,并进一步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
落实好现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相关单位选用列入《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等的高效热泵技术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