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ESG+20可持续发展领导力系列访谈”,对话远大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远大科技集团(下称“远大集团”)于2002年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张跃曾获得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称号。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它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与地球的面貌息息相关。”谈及建筑对于环境的影响,张跃说到了他对建筑的理解。
众所周知,建筑业是“碳排放”大户,有数据显示,2020年建筑领域全过程二氧化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发展正在全面进行中。
这一过程中,建筑的寿命成为一个逃不开的话题。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关系到建筑寿命的长短,也涉及到地球资源的消耗,同时也影响到使用建筑的人类的健康问题。
通常而言,现用的混凝土结构建筑,使用年限一般在五六十年。使用年限一到,这些建筑应该去往何处,地球如何面对这些大体量的建筑垃圾,这是一大难点。而回归到问题的本源,我们应如何在建造之初就延长建筑的寿命,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于地球有限资源的消耗?这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张跃认为,可以通过延长资源利用的周期,以实现建筑寿命的延长,来减少资源的消耗,“建筑可以通过钢结构,最好是不锈钢结构,因为钢结构延长3~4倍的建筑寿命是没问题的。普通钢结构可以存在一百多年、两百年,而不锈钢可以存在一千年。”
相比之下,不锈钢的耐用性能和环境优势较为明显。张跃表示,与碳钢相比,不锈钢的寿命是其30~100倍。远大集团探索未来的建筑模式——“活楼”采用的是全不锈钢建筑。
曾有业内专家表示,以一个典型的建筑或机械结构为例,为实现150年的结构寿命,如果使用不锈钢,每吨功能结构在150年中仅需排放3.3吨二氧化碳,其碳排放量小于铝合金和碳钢。
围绕着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远大集团的自主创新,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缩影。
在谈及企业家肩负的社会责任时,张跃表示,企业家不要认为自己是被环境问题困扰的对象,而是要把自己看作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受益者。无论是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还是资源短缺等,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第一贡献者应该是企业。
“每一个时代,企业都有不同的发展机遇。”张跃表示,我们这个时代,节能减碳是最大的发展机遇。当环境问题出现以后,企业家应该抓住这些商机,第一个是围绕可再生能源、围绕着减碳,包括工业商业活动减碳;第二个机会是围绕生物多样性,围绕着无污染的天然有机农业来发展。
张跃说,“当我们把一件事情看得很远的时候,就意味着你会一切从善意出发、从人性出发,关心人类本身,也关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资源,甚至于关心我们多样化的生物。”
“为了人类未来:用原始创新的去碳、耐久科技,保护地球家园。用原始创新的洁净、安全科技,保护人类生命”。远大集团的使命,展示了这家公司对于ESG理念的理解与创新。通过不断地升级完善多元产品矩阵和技术体系,远大集团践行着高效、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为助力全球碳中和贡献远大力量。
报告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梳理了我国能源金融市场的整体图景及其规模格局与结构特征,深入剖析了产融结合的运行机制,揭示了“产融协同、双向赋能”的新型发展格局,并总结出产融结合背景下的能源金融发展十大研判。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理署长徐浩良表示:“展望前路,发展的新篇章须由大家共同谱写。各国政府、企业界与社会各界必须戮力同心,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大胆求变的新型协作网络。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将共同打造一个更高效、更富成效、并具备充足资金支持的多边主义体。”
未来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能否找到完美的答案,而是全社会在复杂环境中如何协同合作,持续前行。
可持续转型从来不是直线式的答案,而是一场在张力中不断重塑的旅程。
科技的未来,不仅关乎效率与突破,更在于能否以负责任的方式,服务于社会整体的长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