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中华,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
2024年5月份,制造业PMI为49.5%,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5%,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
5月制造业PMI超季节性回落,与近年同期相比表现偏低,主要受供需拖累。与前期不同之处有三点:第一,今年前4个月,生产端表现偏强,但是本月生产指数下滑,主因或在于需求有待提振。第二,今年以来,外需表现不错,但是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超季节性回落,表现偏低。这一点从小企业供需下滑、景气收缩也有所体现。第三,价格指数明显回升,究其原因,近期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但受供给端因素的影响,而需求仍然偏弱。这也使得企业采购回落,原材料、产成品库存下滑,或反映企业主动去库存。
在非制造业,服务业景气度季节性回升,或主要受“五一”假期等因素推动。建筑业景气度边际回落,仍处低位。究其原因,除了房地产供需压力的影响,也与化债因素有关。4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叠加去年新增国债项目加快落地,今年新增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接下来广义财政节奏有望加快,建筑业商务活动或受到提振。
在政策端,有两点需要关注:第一,5月以来,杭州、上海、广州等地的房地产政策有所调整。同时,决策层提出,商品房库存较多城市,政府可以需定购,酌情以合理价格收购。我们认为,广义财政的力度是政策效果释放的关键,接下来地产供需的变化还需保持跟踪。第二,5月29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要求加强钢铁、建材产能产量调控,强化石化产业规划布局刚性约束、严格新增有色金属项目准入等。接下来,供给端的约束是否对商品价格进一步推升需要持续跟踪。
风险提示:房地产债务问题,外部环境变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对于这轮行情的上涨逻辑,多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人士认为,最大的驱动因素源于供给侧,“反内卷”预期推升价格上涨,同时煤炭价格的上涨使下游电力成本提高,可能导致下游收缩供给,也带来了价格上涨的预期;需求侧,市场预计下半年财政政策发力,加上城市更新、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建设等,又带来改善预期。与此同时,在全球宏观环境复杂多变下,大宗商品关键战略原材料正面临定价重估。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项目取得证监会注册批文,这是2025年5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后首单通过审核注册的上市公司吸收合并项目。
民生银行原股东"泛海系"、"东方系"式微,股东新势力有望重塑权力格局
稳油价让位于抢市场。
今年以来地方财政收入普遍低速增长,而支出保持扩张,财政收支矛盾依然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