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布的二季度中国宏观金融分析报告认为,当前我国央行二级买卖国债有较大“成长空间”。可适度提高债务上限“多发多买”,实施“短期多发(买)长,长期多发(买)短”的国债政策。
目前,央行持有约1.52万亿元国债,占央行总资产的3.56%。从比例上看,中国央行持有的国债约为总数的5.1%。同日本、美国等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继7月1日公告“放风”之后,7月5日,央行已与几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了债券借入协议。已签协议的金融机构可供出借的中长期国债有数千亿元。
上述报告认为,本轮央行计划通过从市场“借债”,修正国债远端收益率,之所以要“借”,就是因为持仓数量过少。
国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上述报告认为,从现实需要出发,当前,在居民、企业资产负债表“收缩”的情况下,国家信用的“发动机”不能熄火。从债务的可持续性上看,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非常健康,杠杆率整体相对可控,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政府债务远小于政府资产。这是与发达国家最本质的不同。因此,当前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有着较大的“成长空间”。
面对当前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不仅要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对症下药”,还要转换思路。
基于此,报告认为,应充分发挥央行买卖国债的国家治理作用。一是,适度提高债务上限,“多发多买”。通俗地讲,就是财政多发,央行多买,发挥好国债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
央行买卖国债一般有两个目标:调节货币投放,降低长端利率。“第一种情况下购买中短期国债更多,第二种情况下购买长期国债更多。”基于此,报告认为,应实施“短期多发(买)长,长期多发(买)短”的国债政策。
从目前我国国债期限结构来看,呈现“中间粗、两头细”的特征。一方面是超长期国债占比低。截至2024年4月,日本超长期国债的占比为44.8%,德国和美国则分别占比27.8%和22.2%,而我国超长期国债占比只有16.9%;另一方面,短期国债占比低。截至2024年4月,美国一年以内的存量国债占比约为13.9%,而我国只有2.8%。
这一特征也限制了央行买卖国债的两种目标效果,过低的短期国债占比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效率。
报告建议“短期多发(买)长,长期多发(买)短”,原因在于,当前国债市场的优先使命是充分发挥国家信用的优势,开足马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在满足这一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在长期更多地发行短期国债,最终构建一个以短期国债为主、长期国债为辅的有活力的国债市场。
报告还提出建立更加高效的国债管理体系,包括建立专司国债政策的专门机构,负责确定国债发行和未清偿规模、品种结构,协调财政、货币两部门的政策;进一步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由专司国债的专门机构成立国债收益率曲线应用评估小组;推动中央银行逐步在公开市场重启国债买卖的日常操作,建立起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进一步加强以国债为基础的金融市场流动性机制安排。
在8月26日至30日当周,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金融条件日度指数均值为-2.03,较前一周上升0.31。
在流动性缺口较大的时期,央行可通过买入国债进行流动性调节,也不排除未来可能出现流动性净回笼的情况。
鹏扬基金解读央行净买入国债:实现了流动性的净投放 有助于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
买入短期并卖出长期国债,有利于维持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
此举显示出央行已为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做好准备,再次释放其将在公开市场开展国债买卖操作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