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微软重AI“轻”硬件,加大投资AI技术设施

第一财经 2024-07-31 11:12:04 听新闻

作者:陆涵之    责编:刘佳

微软表示,将继续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云业务增速放缓、低于预期,引发了微软的股价下跌。7月31日,微软发布了2024财年第四财季(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财报。财报显示,微软第四财季收入为647亿美元,同比增长15%。净利润为2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由于云业务表现不及预期,微软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一度下跌达7%。不过微软也表示Azure 增长将在2025 财年下半年加速,微软股价后续缩减跌幅,下跌近3%。

具体到各部门表现,微软智能云部门的营收为285亿美元,同比增长19%,低于分析师预期的286.8亿美元。其中Azure和其他云服务收入增长29%,低于预期的 30.6%,增长包括来自 AI 服务的 8 个百分点。

对于云业务的表现,财报电话会议上,微软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艾米·胡德 (Amy Hood) 表示,“6月我们看到一些欧洲地区的增长略低于预期。”此外,企业和合作伙伴服务收入较上年同期收入下降 7%。

同时,微软将继续投入AI基础设施。在第四财季,微软包括融资租赁在内的资本支出为 190 亿美元,较第三财季的140亿美元增长较多。对此,艾米·胡德表示这一数据符合预期,其中云和 AI 相关支出几乎占总资本支出的一半。云和 AI 相关支出的一半用于基础设施需求,另一半用于服务器,微软将继续建设和租赁数据中心。

Azure 业务增长低于预期,相关资本支出则增加,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投资的回报可能比此前想象的需要更长的时间。微软预计Azure 在2025财年第一财季收入增幅约为 28% 至 29%,继续由消费业务(包括人工智能)推动,该业务的增长速度快于Azure。同时预计2025财季下半年Azure增长将加速,因为公司的资本投资将增加可用的人工智能容量,以满足更多不断增长的需求。

微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 (Satya Nadella)在电话会议中表示,使用微软的数据和分析工具的 Azure AI 客户数量同比增长了近 50%。

今年5月,微软中国部分员工收到公司邮件,询问是否愿意迁移至其他地区工作,选择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在内,涉及的员工包括AI platform 的Azure ML团队等。对此微软回应称本次内部调动不会影响公司在国内的运营。

更多个人计算业务营收为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4%。其中Windows收入增长7%,设备收入下降11%。 得益于收购动视暴雪,Xbox 内容和服务收入增长61%。

艾米·胡德对此表示,“设备收入下降 11%,大致符合预期,因为我们仍然专注于利润率更高的高端产品。虽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我们对最近推出的 Copilot+ 电脑感到兴奋。”

今年7月,微软表示已决定对中国大陆市场的渠道进行整合,客户仍可通过零售合作伙伴和Microsoft.com获取微软全面的消费类产品和服务。

从财报披露数据看,近年来微软将更多重点放在AI上,硬件产品的收入则是持续下滑。在2023财年之前,微软会单独披露Surface产品的营收情况。到了2023财年,微软将Surface数据披露纳入设备收入。进入2023财年,设备收入持续下滑。财报显示,2023财年第二季度至2024财年第三季度的6个季度分别下滑39%、30%、20%、9%、22%和17%。

不过,随着AI技术的落地,微软的硬件设备或许迎来转机。研究机构Canalys 预测,具备 AI 功能的个人电脑出货量将快速增长,到 2024 年将达到 19%,到 2027 年将飙升至 60%。

微软生产力和业务流程部门是最稳定的部门,新一财季营收为203亿美元,同比增长11%,预期为10%。其中Office商业产品和云服务收入增长了12%,这归因于Office 365商业收入增长了13%。该季度LinkedIn收入增长了10%,Office消费者产品和云服务收入增长3%,Microsoft 365消费者用户增加至8250万。

从产品推出趋势看,微软自2023年起全力投入人工智能技术,并且将人工智能融入到从搜索引擎等生产力软件的几乎所有产品中。这些产品很大一部分是由 OpenAI 的技术推动,微软在该领域投资了约 130 亿美元。

对于安全问题,萨蒂亚·纳德拉在电话会议中表示,“我们继续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正在加倍推进安全未来计划,同时实施安全设计、安全操作的原则。”

今年7月,全球多个地区的Windows用户出现了电脑蓝屏情况。受此影响,全球范围内多家航空公司、银行以及媒体机构运行受到影响。网络安全公司 CrowdStrike 表示与“内容部署”有关。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