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赵伟,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一问:消费区域分化是短期现象?2023年以来分化持续存在。
6月区域社零表现分化,而“618规则调整”、“汽车销售回落”等超短期因素无法解释分化成因。6月北京、上海社零分别降至-6.3%、-9.4%;而四川社零边际增加1.7pcts。但市场普遍认为的618规则调整、汽车销售回落等并非消费区域分化主因;四川网上零售占比不低,6月社零逆势向上;6月汽车行业对社零拖累收窄,但东部地区社零却转负。
拉长时间尺度后可以看到,北京、上海等地社零增速水平与全国差距持续扩大。分区域看,上海、北京等地社零增长呈现趋势性回落特征,2024年上半年两地社零增速分别较2019年下行8.8、4.7个百分点至-2.3%、-0.3%,并且与全国增速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
对比之下,中西部省份消费增长持续性较强,进一步印证超短期现象不是造成消费区域分化的主因。中、西部地区消费增长的持续性强于东部;2024年前半年,贵州社零同比较2019年上涨0.4个百分点至5.5%的较高增长区间;湖南、河南、湖北、贵州、四川等地社零同比分别录得5.7%、5.6%、5.5%、5.5%、4.9%,均超过全国社零增速水平。
二问:消费分化的中期推手?经济结构调整在区域经济层面的映射。
地产行业“震荡”对东部地区居民资产冲击较大,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也相应放缓。房地产在居民资产中占绝对地位,其价格调整会直接影响居民资产负债表。而东部地区居民资产中房地产占比高于中西部地区,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城市中资产规模达GDP 195.5%,此外东部地区房价收入比、居民杠杆率均更高,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更大。
同时,房地产产业链调整对东部地区居民工资收入也有较大影响。房地产市场波动也会影响相关行业景气,进而影响相关从业人员薪资水平。东部地区金融地产行业占比高,居民在面对房地产调整阶段受冲击幅度较大,对收入影响更为显著。2024年前半年,北京、上海等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仅4.2%、4.4%,位于全国末位。
此外,中西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费新业态加快扩容,从供给端激发消费需求。2022年四川、湖北等地艺术场馆数较2019年增加67.3%、41.8%;2024年前7月成都天府、武汉天河机场进港航班数分别位列全国第5、13位。得益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费新业态向中西部地区扩张,吸引本地、跨城消费同时,对当地社零具有显著带动作用。
三问:分化的三大长期新趋势?中西部人口流动转向、收入差距缩小、消费加快升级。
区域消费分化背后,中西部地区消费偏好持续升级,汽车保有量、连锁零售门店数等增长幅度超过东部地区。一方面,消费新业态多以服务业为载体,中西部地区餐饮零售额在2019-2022年间分别实现了42.1%、28.9%增长。另一方面, 2019-2022年间中部地区的连锁零售门店数、汽车保有量分别增长了22%、33.5%,也凸显消费升级特征。
中西部地区人口加快回流,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空间大于东部地区,人口流动转向仍将持续。2019-2023年,成都、长沙的常住人口分别增长29.1%、25.2%,明显高于北京、上海等地,人口加快向中西部流动。当前北京、上海已接近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空间;往后看,新型城镇化建设下中西部地区人口聚集力有望增强。
房地产调整叠加新型工业化,产业布局或更为均衡,区域间收入差距有望收窄。中西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较低,劳动力群体比重较大,能够对区域内总收入形成支撑。与此同时,地产调整令东部地区收入增速放缓。另一方面,不同于服务业等非贸易部门加剧薪资分化的情况,工业化使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流向在区域间更均衡,收入差距或进一步缩小。
风险提示
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房地产形势变化超预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届中国工博会主题为“工业聚能 新质领航”,瞄准我国新型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和重点领域,围绕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示范样板。
本文探讨了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框架及其与时俱进的调整,特别聚焦于中国自2012年以来3%对称性通货膨胀目标的演变,指出该目标已逐渐转变为上限管理,并建议在保持3%通货膨胀目标的同时提高其达成弹性,以应对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挑战。
跨国企业正关注绿色低碳等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投资机会。
附带的增值服务越来越成为养老金融产品吸引消费者的重要竞争力。
虽然当前全球产业链正朝着区域化趋势发展,并不意味着全球产业链的解体,而是全球产业链在区域层面上进行新的布局,从而对未来国际投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