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稳妥推进延迟退休年龄改革

2024-08-14 17:20:33 听新闻

作者:汪伟    责编:高雅馨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遵循自愿与弹性原则推进延迟退休年龄改革,审慎安排相关配套措施以形成有效激励机制,同时创造就业岗位并营造良好的老年群体就业环境。

(汪伟,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城乡消费与人口中心主任;李湉湉,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如何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从退休制度的设计来看,尽管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但我国一直沿用20世纪50年代所制定的退休办法,大致可概述为: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以及特殊情形下更早的年龄可以退休。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大大低于欧美主要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普遍在65岁以上),而且,即使在这样低的法定退休年龄下,还存在十分普遍的提早退休现象。过低的退休年龄和老年劳动参与率导致老年劳动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不利于延长人口红利,对养老金收支和经济增长会产生负面影响。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退休年龄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劳动就业市场、个人的劳动效率和老年劳动参与意愿、养老保险制度、养老负担代际公平、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稳妥推进延迟退休年龄改革:

一、遵循“自愿”与“弹性”原则,统筹规划延迟退休年龄改革

考虑到退休制度改革牵动着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应遵循“自愿”与“弹性”两大原则推进延迟退休政策改革。制度设计应充分尊重个人的退休意愿,允许劳动者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决定老年期的劳动供给和退休年龄。劳动者可以根据身体状况、所处行业及薪酬待遇等选择进入或退出劳动力市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有效劳动的供给,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福利,通过制度弹性提高人们对长寿风险的应对能力。弹性退休制度设计也需尽量做好各方利益的协调工作。一方面,在改革方案出台和实施之间安排一定的缓冲时期,给不同经济主体提供充足的时间来消化政策,这也有助于退休年龄改革效果的充分释放;另一方面,制度设计不但要根据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规律进行统筹规划,而且也给不同地区及用人单位适当的退休年龄调整权限,促使不同受教育程度或技能水平的老年人被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起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效果。

在充分尊重个人退休意愿的同时,政府应向民众普及退休制度改革的相关知识,使民众充分理解并认识到延迟退休年龄是顺应预期寿命延长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合理且必备的政策措施,消除人们对退休政策调整的误解,减少退休年龄制度改革的阻力。

二、审慎安排相关配套措施,形成有效的延迟退休激励机制

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决策不仅受到退休制度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自身薪酬、养老金待遇、教育水平、健康状况、扶幼负担、闲暇偏好、就业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审慎安排相关配套措施,对人们延迟退休形成正向激励,引导人们自愿延迟退休。

退休制度改革和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有效配合是退休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劳动者的实际退休年龄是低于法定退休年龄的,而且不少人“退而不休”,他们一边领着国家的养老金,一边继续活跃在劳动力市场,这不仅加剧了国家养老金支付压力,也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公平,这种“提早退休”和“退而不休”的现象如果无法得到改变,会影响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效果,从而影响养老金体系的正常运行。从发达国家退休制度改革的相关经验来看,养老金激励与惩罚机制对老年人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很大。我国应建立退休年龄、养老保险缴费与待遇的调整机制,合理设计不同退休年龄群体的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缴费年限、待遇条件、养老金领取规则,提高老年劳动者继续工作的意愿,对“提早退休”“退而不休”的老年人设置领取养老金的限制条款,防止道德风险,减少非正常“提早退休”“退而不休”现象的发生。

制度设计应进一步强化“多缴多得”的原则,做实个人账户,使人们真正感受到延迟退休的经济福利,从而鼓励个人自觉增加工作年限。在养老金领取规则上可以规定,在老年人在达到最高退休年龄后领取养老金, 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养老金奖励。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机关、企业与城乡居民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差异较大,延迟退休可能会加剧这些群体的老年收入不平等,应通过调整养老金的缴费比例和发放标准来缩小不同群体的养老金待遇差异,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养老待遇有所提高。另外,退休年龄延迟在一定程度增加企业社保负担,政府应对雇用老年劳动者的企业提供相应补助或税收优惠,减轻企业的支付压力,这有利于提高企业雇佣老年人的积极性。

生育政策和其他各项经济改革都将影响劳动者的退休行为,政府有必要尽快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或办法以避免各项改革同时进行造成的政策冲突。比如,在生育政策放开后,对老年人隔代照料需求的增加可能抑制其重返劳动力市场,应采取提供更多的公共育儿服务等措施化解生育政策调整与退休制度改革的冲突。针对老年劳动力与年轻劳动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就业挤压问题,应积极构建延迟退休年龄和促进青年群体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在利用老年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外溢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充分保障青年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与权利。

三、积极创造就业岗位,为老年群体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就业岗位的多样性以及就业环境的便利性是老年人能够继续留在劳动力市场的客观条件。近几年受到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冲击等多方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老年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相对不足,失业问题更为严峻。因此,应针对老年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灵活的就业方式,以解决老年人群就业困难、失业风险较大的问题,为老年群体继续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

首先,以立法形式保障老年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应设立针对老年劳动者的就业促进法来减少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歧视现象,为优化我国老年劳动者的就业环境、建立老年人口继续就业的长效机制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其次,应适当增设适合老年劳动者再就业的工作岗位,借鉴日韩等国的经验,将部分技术含量低、偏向公共服务类的岗位设立为延迟退休岗位,或对不同行业分配高龄劳动者的基准雇佣率,增加老年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最后,应为老年群体提供更为灵活的就业方式和便利的工作条件,目前我国已有较为丰富的低龄老年群体,其中不乏大量的医生、教师、高级工程师以及科技人员等高素质劳动者,鼓励用人单位提供灵活的就业岗位或工作时间安排不仅能够有效平衡这一群体的工作与家庭生活,调动其继续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壮大灵活就业队伍,为劳动力市场增添活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22ZDA049)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