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明明,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根据现行税收政策,公募基金具有的税收优势最为明显,一些银行自营部门通过委外方式进行“合理避税”。据我们测算,商业银行基金委外规模可能接近7-8万亿元,每年节约的税负成本可能在百亿量级。从“拉平监管”和“去通道”的角度考虑,未来确实存在取消基金免税的可能,但短期落地的可能性有限,操作性不强。即便未来基金免税开始退出,我们认为也难以一蹴而就,大概率从小范围开始实行,配合“新老划断”,实现平稳过渡。
▍公募基金免税政策梳理。
根据现行税收政策,公募基金具有的税收优势最为明显,其次是其他资管产品,可以适用简易计税方法,享受3%的增值税率,金融机构自营部门投资承担的税负最大。
▍税盾原理与相关基金规模测算。
基金投资债券免税叠加基金分红收入免税,一些银行自营部门通过委外方式进行“合理避税”。据我们测算,商业银行基金委外规模可能接近7-8万亿元,每年节约的税负成本可能在百亿量级。如果聚焦目的性相对更强的“定制基金”,我们测算其规模可能在1.5-2.1万亿元。
▍基金免税存在退出的可能性,但短期落地的概率有限。
从“拉平监管”和“去通道”的角度考虑,未来确实存在取消基金免税的可能,但短期落地的可能性有限,操作性不强,还可能加大目前银行所面临的净息差压力,甚至放大市场波动,导致风险集中爆发,不符合稳步推进整改的要求。
▍基金免税退出的路径猜想。
即便未来基金免税开始退出,也难以一蹴而就,我们推测可能有两种路径:①退出路径从资产来划分。投资信用债基金的资金最终流入企业,为了贯彻金融支持实体的目标,因此可能暂不急于取消信用债基的免税。②退出路径从投资者来划分,可能将首先针对单家银行定制的基金开始退出,之后是几家拼单式定制基金取消免税,最后彻底铺开范围。此外,为了避免对存量市场产生过大冲击,也可以考虑进行“新老划断”。
▍基金免税退出的影响。
如果基金免税取消,基金规模短期内会受到较大的冲击,而配置盘受到的影响相对更小,隐含税率存在走高的可能。然而,现在预判基金免税取消的影响可能为时尚早,调整在短期内落地的可能性不高;随着未来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和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相信市场将会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迎接改革。
▍风险因素:
货币政策不及预期;经济修复不及预期;流动性超预期收紧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旨在通过利益共享机制重构、业绩基准约束和长周期考核,推动公募基金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证监会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通过改革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重塑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旨在推动公募基金行业从粗放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提升投资者回报和市场稳定性。
《行动方案》提出了浮动管理费率收取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基金公司与投资人的利益链接,搭建的是基金业相容相生的开放式生态。
告别“躺赚”时代:业绩基准挂钩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