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下午好,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谨代表最早参与上海公益微电影节的创作者,分享一些我的创作感悟和心路历程。
第一次做公益微电影,契机其实是接了一个拍摄自闭症儿童的项目,参与这样的项目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从一次普通的拍摄开始,进而真正深入的了解到这个群体,在这个过程中,会注意到公众对自闭症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人可能对此了解甚少,而有的人则可能持有刻板印象或误解。通过公益微电影,有机会向观众传达正确的信息,帮助提高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减少偏见,并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支持自闭症儿童及家庭的行动中来。所以公益微电影,它不仅让你有机会创作一部有意义的作品,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
这次有意义的经历,也影响了我后续的职业道路,我目前在做广告导演,所创作的商业广告也具备了社会性和公益性。
好的公益广告不只在传达讯息,它也能以信心和希望,穿透大众心灵。印象深刻的一次,我所创作的公益广告《种春天》,根据社会新闻中真实人物故事改编,用生活日常中的暖心行为勾起大众内心共鸣的同时,也让“温暖”主张得到具象化提炼,在创作前期,作品的主题已经具备了社会性,在视觉表达上也遵从了真实感,用实景拍摄,拒绝置景棚拍,增加代入感。后来有很多粉丝私信我们,温暖到了他们,也鼓舞到了我们创作者。目前整体传播媒介环境在变,但一部具备社会性、专业性和观赏性的公益广告短片,还是能打开传播的核心,与大众产生共鸣、进行沟通。 “细节”与“真实”永远最为动人,以贴近生活的平凡故事具象化,实现和大众情感沟通。这也算我对公益事业做的努力吧,也惠及到我们自己创作者身上。
公益微电影对于新晋导演或经验丰富的导演来说,都是一个绝佳的试验场,制作一部社会性的公益性的微电影,既要求导演具有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关怀,也需要导演的技巧和经验,巧妙地将这些转化为影像语言,将信心和希望传递给大众。
我参加了上海公益微电影节的第一届和第二届,我也是公益微电影创作的获益者之一。一部部公益作品不仅鼓舞了我们,也同时提醒创作者们意识到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是通过作品传递温暖与光明。希望上海公益微电影节能给予青年导演和创作者更多的支持与机会,帮助其成长和发展,携手共进。
——
分享者:席世伟
第二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获得者
80后全职妈妈朱矛矛花一年时间,接受了女儿确诊孤独症的残酷事实,又用一年时间写下一本双相情感障碍母亲养育孤独症女儿的真实手记《树儿:我的女儿来自星星》。
自闭症治疗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痛点,它没有药物,全部都要靠人工干预。而自闭症的数字疗法主要就是做两件事,一是重构客观世界,二是重构社交场景。
12月1日下午,第三十一届“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开幕式暨第十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颁奖典礼,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行。
第一财经一直以来都肩负着媒体使命,近年来持续深耕公益慈善、ESG以及可持续发展,先后开通了ESG频道和成立了可持续商业研究中心,努力将倡导公益和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媒体实践做深做实。第一财经也在积极推进AI技术与财经专业内容和媒体相关业务的相互融合,今年的上海公益微电影节广告片就是第一财经专业团队通过AI技术完成的。
立志以新精品、新业绩、新探索为新时代做出新贡献的上影,目前正在加快展开探索AI新技术在影视领域的应用。相信在前沿科技的加持下,在各界的关注的支持下,下一个十年,我们会看到更多优秀的公益微电影,看到更多人参与到上海公益微电影节之中,看到上海慈善公益事业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