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近日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相关部门制订出台安徽省《贯彻落实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引导全省制造业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六化”转型。
《实施意见》结合安徽实际,融入安徽特色。将安徽省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调结构、提效率、强供给、树标杆、促循环”的总体思路和工作举措融入其中。
打造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突出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两大优势产业;结合产业基础谋篇布局氢能、光储应用、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探索谋划量子信息、低碳能源、先进材料、空天信息等绿色低碳未来产业落地。
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从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和严格实施煤炭减量替代推动能源消费结构绿色转型;通过依法依规定淘汰后产能,聚焦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纺织、机械工艺改造和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替代推进原料结构优化和工艺流程再造,到2030年,短流程炼钢比例达到20%以上;聚焦重点行业,推进产业耦合发展,通过链主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实施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改造。
培育制造业绿色融合新业态。持续推动智能化,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建设全省“双碳”管理一体化平台,深化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试点,引导绿色消费需求和绿色产品供给融合,扩大光伏热产品、新能源车船、绿色建材、绿色消费类电器电子产品等消费,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支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夯实制造业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完善绿色政策标准体系,在绿色低碳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一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争创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设一批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推动绿色电力交易,开展工业能效提升行动,深入实施“一企一策”节能降碳诊断,培育零碳产业园区,持续创建一批能效、水效“领跑者”。完善绿色制造梯度培育体系,争创一批A+级及A级绿色工厂,到2030年,全省各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
当前,低碳建筑正逐步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应用,如何真正获得业主更广泛的认可,依然是开发商和建设方需要应对的考验。
全国政协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这一治本之策,大力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化企业行业转型共识,助推产业绿色升级。
芯联集成获颁“科技向善贡献奖”,以表彰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在解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益探索和杰出贡献。
近年来虽然全球价值链遭受种种冲击,但仍保持总体扩张趋势,2022年全球出口的境外增加值率达24%的历史高点,比2009年高4个百分点。
121家德企在武汉投资,直接投资2.46亿欧元,11家武汉企业在德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