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自然资源副总督察刘国洪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特别是去年,南方省份净增加739万亩,扭转了耕地“南减北增”局面。
刘国洪介绍,党的二十大以来,自然资源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严守资源安全底线。聚焦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推动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建立经济奖惩机制。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全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体规划、83%的市级和84%的县级总体规划批复实施;长江经济带等国土空间规划批复实施,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正抓紧编制。
持续优化规划和土地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三大工程”建设,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服务新型城镇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编制实施村庄规划,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支持乡村全面振兴。
大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9万亿元,同比增长6.0%;持续推进大洋、极地科学考察,新建中国南极秦岭站投入使用,“双龙探极”取得新突破,中国极地考察走过40年历程、成就斐然。
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强化建设用地规模管控和标准控制,2012年以来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累计下降45%;推进绿色勘查开发,所有在产矿山涉及的125个矿种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矿产三率”实现最低指标全覆盖;探索海域分层立体开发,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
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用海应保尽保。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1153万亩、批准用海739万亩,其中涉及4238个交通项目、281个水利项目、4588个能源项目建设。完成覆盖约3/4全国陆地及主要岛屿的实景三维数据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空间地理数据要素保障。
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加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财产性收入。着力提高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水平,全国所有市县实现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5个工作日内办结。强化法治建设,推进国家公园法、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国土空间规划法制定,严格自然资源督察执法,维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和群众合法权益。
刘国洪表示,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持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专家表示,首批公布的典型案例,表明国家将加强探矿权区块出让以保障资源供给,优化出让方式以提升配置效率,打破垄断引入多元主体,强化绿色勘查要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业内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规范矿业权登记行为和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许可管理制度,有助于缩短矿业权获取时间,加快项目落地。减少人为干预,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自然资源部将指导地方自然资源部门开展丰富的规划实践,加强自然资源领域的政策供给,以高水平规划护航城市高质量发展。
自然资源部提出统筹安排全年600万亩用地计划,优化计划配置方式,增强要素配置的精准性和利用效率。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通报中表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刻汲取教训,依法依规严肃整改查处,同时严防简单化、“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