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债市走势分化,中短端国债收益率略有回升,但超长端偏强。
9月24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前期中国国债利率下行,一是有人民银行通过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的因素,二是前期政府债券发行供给偏慢的原因,三是有一些是中小市场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淡薄、推波助澜、羊群效应的因素等。
“目前,中国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在2.1%附近徘徊,国债收益率水平是市场化形成的结果,人民银行尊重市场的作用。同时,毫无疑问,它为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潘功胜强调。
但也要看到,利率风险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美国硅谷银行的案例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一个风险事件启示我们,中央银行需要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观察、评估市场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弱化和阻碍风险累积,这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潘功胜称。
据悉,目前,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重要的价格信号,还存在远端定价不充分、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央行对长期国债收益率作风险提示,与市场加强沟通,是为了遏制羊群效应而导致长期国债收益率单边下行可能潜藏的系统性风险。
潘功胜强调,维护债券市场良好的交易秩序也是中央银行的职责。近期,人民银行发现债券市场存在一些操纵价格、出借账户、开展利益输送等情况。“我们将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并适时向社会公布。前期,交易商协会已经向社会公开了几个案例,现在正在调查的过程中,一旦完成调查,我们会向全社会公告。”他称。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也逐步提升,央行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目前,人民银行已将国债买卖纳入到货币政策工具箱,并开始尝试操作。
“我们也在会同财政部,共同研究优化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人民银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的整个过程将会是渐进式的。”潘功胜称。
今年将选拔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试点城市,两批试点城市数有望扩大至35个
年初以来,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状态,短端利率明显抬升,一季度政府债供给预计较高,3月流动性缺口约为2600亿元,资金面存在一定压力,但“两会”后资金利率有望趋于转松,央行净投放将增加,政府债供需失衡或边际缓解。
央行连续两个月暂停公开市场国债净买入。
2024年是多年来国债现货市场交易最活跃、长债涨幅最大的一年;30年前的国债现货市场,平均涨幅更是达到了50%,两者共同背景是国债供不应求,即所谓的资产荒。
当前最为核心和根本的因素是房地产的深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