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徐海,法学博士)
本文来源一财号“我和我的家乡”系列策划,更多“大V话家乡”请点击这里。
我的家乡天津市有“三大化”,即大沽化工厂、天津化工厂、天津碱厂,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大沽化工厂始建于1939年,是我国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的老牌重要企业。
改革开放后,大沽化工厂开始引进外国的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1983年,作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天津分会的工作人员,我参与了该企业引进日本旭化成公司的聚氯乙烯(PVC)薄膜生产工艺设备的相关工作。
在谈判过程中触及核心技术时,日方企业的谈判人员便三缄其口,原因是该技术的原创者是联邦德国的巴斯夫公司,没有巴斯夫的允许,日方企业不可将核心技术透露给第三方。得知内情,大沽化工厂的科技人员惋惜之余发奋振兴本企业的创新力。
时光冉冉,四十多年过去了,经过一代又一代“大化人”的不懈努力创新,昔日的大沽化工厂已经发展成综合性大型股份制化工企业(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技术涉及烧碱、聚氯乙烯树脂、环氧丙烷、聚醚、液体氯以及合成等。这些发展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引进国外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更离不开“大化人”不懈地创新研发。
我国北方有不少像天津大沽化工厂这样的基础材料企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总体规划下,打下厚实的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需要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才能打牢本行,可持续地发挥传统优势。
基础材料不仅关乎民生,还是军工、高科技等各行各业所必需。在国际产业链、供给链不稳定的趋势下,在美西方对华断链、脱钩的情况下,复兴、加强这类企业的“本行”产能和创新能力,打牢本土基础材料产业尤为重要。
鉴于基础材料产业的创新研发盈利周期长、甚至亏损的特殊性,该领域的创新能力的培育,需要综合各种资源予以支持、甚至扶持,需要构建“官产学研”一体的研发创新模式和机制,需要创建“基础材料综合创新园区”。以此综合各种资源帮助这类企业“回归本行”“打牢本行”,以此召回创新人才。
在园区,除“官产学研”互动和投入十分重要以外,还可考虑设立以“招贤纳士”为目的的奖学金制度、创办旨在加速创新孵化与快速服务的产业支持机构、募集海内外风险投资机构、招揽市场专业人士。以这些“组合拳”彰显基础材料产业的创新精神、感召力和实力,激励富有创新热情和能力的各类专业人员、普通员工和有志年轻人加入。
无论是这类园区,还是有针对性地支持重点企业创新,都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吸引民间资金见利而来,助力基础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大做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区域内贸易的深化和快速扩大的国内市场降低了对外单一出口市场的依赖。
应对外部冲击重要的是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事,外部冲击是考验也是转型平衡发展的机遇。
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作为高水平开放的试验田,应该针对中国企业“出海”服务进行大量创新尝试。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深化“AI+”专项行动,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链强基补短、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保障等,谋划实施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有力支撑扩大内需。
发展消费金融根本上需要扩大有效消费需求,金融机构应找准支持消费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