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安徽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决定,决定将从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安徽省委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安徽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适应未来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制定决定,依法规范、引领、保障安徽省未来产业布局发展,有利于形成未来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依法构建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良好生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接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决定明晰了未来产业的含义,即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孵化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结合安徽省实际,决定提出,聚焦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科学、先进材料、未来网络与数据空间等重点领域及方向,以及大科学装置催生的新兴产业,结合新技术新趋势进行动态调整、梯次培育。引导各地差异化、特色化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推进集聚集群化发展。
关于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协调机制,决定明确,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加强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领导,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统筹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营造未来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设区的市、有条件的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强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要素供给和政策保障。
决定还着重强调科技创新对未来产业的推动牵引作用,要求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推进体系化、探索性、应用性基础研究,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支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技术创新,支持产学研用合作,布局建设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企业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发展,培育融通发展的未来产业企业梯队。引导企业建设未来工厂,推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协同创新,打造一批标志性产品。
创新应用场景是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抓手。决定提出围绕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开发开放试验验证场景、示范应用场景和规模商用场景,以场景应用牵引未来技术迭代升级、 未来产品成熟定型和未来产业企业创新发展。探索市场化场景培育机制,常态化推进场景挖掘、建设运营、供需对接、推广应用。
在强化要素保障方面,决定对人才和资金保障作出规定,明确建立完善未来产业人才保障和激励制度,支持高等院校建立未来产业学院。同时强调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导向作用,构建支持未来产业全链条发展的耐心资本体系,完善多元接力金融服务体系,打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科技金融生态。
此外,决定还规定了容错免责机制。对在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过程中,未取得预期成果或者效益,符合一定条件的,减免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责任。
累计部署了“揭榜挂帅”攻关任务100多项,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建设了63家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行业各方应从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要素配置水平、构建友好应用环境三个方面,更好的助力生物制造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意见》明确加强基础软硬件攻关、打造高性能产品、推动技术成果应用、壮大创新主体、提升产业支撑能力等五大重点任务,细化17项具体举措。
国务院国资委将着力探索出资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有效方式,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支持中央企业增强“创新韧性”。
2025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572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