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未来产业之一,生物制造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赛道。
清华大学主办的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9月25日在湖南常德开幕。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中国的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经将近1万亿,中国的发酵产能占全世界70%以上,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一批有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已经成长起来。但行业还存在着高质量数据和算法模型有待提升等问题。
何亚琼表示,下一步,将强化政策供给,突出创新引领,加快成果转化,做好产业生态,加力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
聚焦生物制造热点领域和重要课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遴选发布了16项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应用典型案例,组织开展了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生物制造中试平台遴选发布,生物反应器揭榜挂帅等工作。
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在论坛上表示,生物制造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具备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将会带来重构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替代传统天然产物的获取方式,颠覆传统农业的种养殖模式等一系列重大变革。
王宏伟谈到,据预测,2050年生物制造有望创造30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占全球制造业的1/3。当前,我国生物制造领域已经进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速的关键阶段,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要素配置水平,构建友好应用环境。
常德作为湖南生物制造产业的重要基地,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企业35家实现产值125亿元,今年1-8月产值增长24.01%,利尔生物、鸿健生物、引航生物等重点企业产值分别增长103.9%、101.1%、48.3%,跑出了产业发展“加速度”。
湖南省工商联主席张健表示,在生物制造领域,湖南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创新平台;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要素保障,为企业发展、人才创业和科研合作提供优服务、大舞台,进一步聚焦生物制造前沿方向,推动技术、项目、资本向常德等优势区域聚集。
累计部署了“揭榜挂帅”攻关任务100多项,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建设了63家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行业各方应从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要素配置水平、构建友好应用环境三个方面,更好的助力生物制造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华中四省正从制造业基地向数字贸易转型,从产品输出转向品牌输出。
接下来,以产业生态为持续发力点,临港正在聚力未来产业,抓住下一个发展“风口”。
《意见》明确加强基础软硬件攻关、打造高性能产品、推动技术成果应用、壮大创新主体、提升产业支撑能力等五大重点任务,细化17项具体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