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未来产业之一,生物制造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赛道。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常德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将于9月在湖南省常德市举办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通过搭建生物制造领域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助力生物制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吴赴清22日在发布会上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传统生物制造产业规模非常庞大,比如全世界的发酵产能中国占了70%。目前,生物制造领域已经进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速的关键阶段。行业各方应从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要素配置水平、构建友好应用环境三个方面,更好的助力生物制造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
近年来,伴随生物制造领域科技创新的加速突破、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产业要素的持续投入,我国生物制造发展跑出“加速度”,原创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成果产业化步伐持续加快、代表性行业企业竞相发展,生物制造领域的科技创新对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催生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吴赴清表示,生物制造产业天然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目前,发展生物制造产业还有一些核心技术需要各方协同攻关。比如在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成本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菌种,新型基因编辑技术,高性能生物反应器制造技术等方面,建议行业各方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不过,总体来看,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生物制造领域的科研机构、企业等也正在这些方面逐步发力。
生物制造技术的发展要经过基础研发、中试放大到规模化生产等步骤,需要科研机构、行业企业、投融资机构、科技服务业机构等各方协力推动。吴赴清建议,科研机构联合创新企业等共同搭建创新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的平台,让实验室研究与中试验证之间衔接更加通畅。此外,生物制造领域创新周期长,更需要“长线资金、耐心资本”进入。
“未来,生物制造对传统制造模式的优化与更迭将成为趋势,各种新成果、新产品将不断进入市场。建议各方携手,共同推动新产品安全评价和市场准入等相关标准制度的完善优化,营造更加宽容的政策环境,让更多创新成果和新产品能快速进入市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产品和新标准。”吴赴清说。
各地也在加快布局生物制造产业。今年7月31日,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常德市促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若干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促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常德市人民政府市长周振宇在发布会上介绍,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是常德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途的一个特色产业。今年1-7月,全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链产值增速达到了23.5%。常德设立了50亿元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投资母基金和10亿元科创引导基金,正与国投集团、中科创星、同创伟业、华大集团、茅台集团等机构合作搭建多只直投基金,目前参与及合作基金规模超过400亿元,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
《意见》明确加强基础软硬件攻关、打造高性能产品、推动技术成果应用、壮大创新主体、提升产业支撑能力等五大重点任务,细化17项具体举措。
国务院国资委将着力探索出资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有效方式,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支持中央企业增强“创新韧性”。
从产业布局发展看,四川构建了“上游核心器件—中游系统集成—下游场景应用”全产业链生态。
上海作为我国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已形成覆盖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技术的完整研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