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陈李,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1、上涨催生上涨。
9月30号创历史纪录的2.6万亿A股成交金额,在各个社交媒体刷屏。这不是信息分享,而是情绪联结。看涨情绪在7天假期中得到充分传播,期间港股大涨放大了热情。节日期间激增的新开户数量,结合恒生国企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期间大涨15%,有理由相信10月第一周A股激烈上涨。
2、潜在的交易资金是个天文数字。
其一,居民住户部门的储蓄已经从2016年的60万亿上升到如今的145万亿。过去六个季度加速增长的住户储蓄在不断降低的利率(收益率)环境中躁动不安,按照历史规律推算,2023-2024超额增加的居民储蓄达到了9.6万亿。粗略地说,本来该有将近10万亿居民资金进入消费和资本市场。他们会不会在之后的1-2个季度快速返回消费和股市?
其二,全球资本配置中国比例极低。按照最粗略口径测算,如果5.3万亿美元的全球资本增加中国配置一个点,引入的海外资本将达到530亿美元,折合3700亿人民币。
其三,A股融资余额估计在9月30号超过1.5万亿,预计未来几天的功夫就可以回到过去几年的平均水平——1.8万亿。甚至很短的时间,就会上升到历史高点附近(2015年6月,2.2万亿)。
3、该有个合理的政策期待。
投资者目光聚焦财政政策,有理由相信财政支出会加速,范围扩大,新发国债规模扩大。投资者关注焦点,应该从新发国债规模是不是大于2万亿,转移到财政支出方向。财政扩张规模固然重要,投入方向更加重要。如果财政更加直接支持居民消费,大力度减税支持企业进行投资,让以国债利率融资的资金投入回报率较高的居民和企业部门,更加能够支持可持续经济增长。
4.亢奋可能引来监管警觉。
2.6万亿成交已经引发一些监管关注,诸如“不要错误解读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澄清性公告已经做了点暗示。如果融资余额快速突破两万亿,2015年的教训历历在目,市场干预可能悄然袭来。
5、港股有自我平衡机制。
一方面,快速上涨会抑制海外中长期资金流入速度。多数海外资金在等待财政政策细节,也担心11月5号美国大选前夕的地缘政治风险;另一方面,香港市场做空规模占市场成交总金额下降到2022年最低水平。对冲基金会在未来择时重开空单,恢复市场中性策略。
6、上证指数可能快速冲高到3700-3800后震荡,A股市盈率从9月30日的13.3倍回到15.5倍——过去二十年的平均数。然后投资者观察地缘政治关系和房地产数据,这些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企稳回升信号。
7、继续看好广义消费和科技。
财政支出方向的内需方向,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产业,受到投资者的喜好。除此之外,未来可能加速的IPO和兼并重组,对广义科技类行业有未被预期的正面影响。
风险提示:一些潜在地缘政治因素提前释放。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胀三大核心目标,并提出务实措施以应对通胀下行压力,同时突出“投资于人”的新循环,推动地方财政扩张,加强地产政策“保主体”,促消费成为经济工作主要抓手,财政货币政策符合预期。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可以理解为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具体安排,包括提高预算赤字率、增加政府债券发行、优化支出结构、支持消费以旧换新以及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措施。
中国政府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用足用好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促进外贸外资稳量提质、支持服务业改革创新、促进重点行业创新升级、支持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八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