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作为典型的沿海特大城市,拥有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需应对台风、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挑战。这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老城市正在不断汇聚绿色能量,打造韧性宜居之城。
基于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福州市创新实施城市综合水系治理工程并发出“千园之城”倡议,在建设城市生态廊道、促进生态修复方面做出积极尝试,“不让一个人掉队”,将绿色发展相关举措惠及全民。
2023年10月,福州荣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马来西亚槟城乔治市、乌干达坎帕拉、巴西萨尔瓦多共同成为全球5个获奖城市,该奖项为联合国人居署授予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高级别奖项。让我们一起走近福州,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绿色生命力。
千园之城:500米就能找到公园
福州市区自然资源丰富,基于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福州市发出“千园之城”倡议,以福步道等慢行绿道、福山等郊区公园、流花溪公园等串流公园为代表,在建设城市生态廊道、促进生态修复方面做出积极尝试,增加绿地数量,提升绿地质量,丰富绿地功能。
依托滨江绿道和城市社区更新,福州拥有207个串式公园和156个口袋公园服务市民,近年来种植树木65万棵,让人们在500米内找到公园。截至2021年底[1],福州已建成绿地142平方公里,其中公园面积54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公园绿地1003处,人均绿地面积14.8平方米。
综合治水: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常年易受洪水、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全市河流洪水已基本消除,但解决城市内涝、水体黑臭等问题刻不容缓。
2016年,福州全面启动全市水系统综合治理。通过治理山洪、清理污泥、扩容内河、增强城市引蓄水能力、完善城市管网等措施,增强城市安全和韧性。该工程重点治理和改善城区内的139条内河和湖泊、水库,其中流花溪治理工程全长4.4公里,建设截污管道7公里、截水井22口、水库1座,清理河道垃圾、废弃物63.8万立方米,提高了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和抵御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恢复能力。
此外,还为沿江13.3万居民,特别是7.8万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了安全、宜居、有韧性的城市住区,增强了城市的用水安全和防洪能力,改善了流花溪沿岸居民的生活条件,加速了内河航运和旅游业、遗产保护以及社会福祉和公平的发展。
通过对城区100多条内河的治理,福州建成了完整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为超过800万居民提供了安全、有韧性的城市。
全民共享:人人受益的宜居社区
近年来,福州以“绿色环保发展”、“不让一个人掉队”为主题大力推进可持续社区建设,全力减少碳排放,打造韧性宜居社区。围绕居民需求,福州持续打造“完善社区”和“15分钟生活圈”,让人们在步行或骑车可达的公共设施中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减少能源消耗和垃圾产生,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此外,福州还关注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群体需求,推出“老年食堂、老年学校”项目;启动卫生、健康、教育、育幼等方面的儿童友好建设项目;完善各类重点场馆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试点。
目前,福州已建成18个可持续发展社区试点,地区级组织积极参与其中,而“千园之城”倡议仍在稳步推进,福州将长期采用低碳发展模式,发展高科技、数字经济、海洋产业、文化旅游等产业,以城市韧性和安全为底线,实施城市水系治理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打造韧性宜居之城。